“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委员告诉记者。“我们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当前一项重大课题和历史使命,一定要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国务院参事马力代表深感责任重大。
尽管舟车劳顿,但是,刚从祖国各地汇聚北京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加入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讨论当中。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发展中的大文章
刚刚过去的五年,写满了辉煌与成就: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平稳推进之际,我国的社会建设也硕果累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等领域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城乡超过12.5亿人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三委员告诉记者:“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
不过,机遇之下,危机仍存。“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由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代表对形势有着全面的看法。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运行模式呈现出市场化、流动性、网络化等新特点,在社会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读书》杂志执行主编贾宝兰委员介绍说,如何解决大量流动人口的就业等问题,都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艰巨任务。
执政为民:寓管理于服务
“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持之以恒地提升服务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积极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非常重要。”在省信访局局长岗位工作多年、去年刚任江西新余市市长的魏旋君代表谈及这个问题感触尤深。
李慎明代表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关键是做好群众工作。
李崇富委员也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民利益如何协调,从功能上来说,重点在如何加强服务。“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必须把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让群众权益得到保障。”
共建共享:扬起和谐社会的风帆
2011年北京的第一场雪洒落大地之际,万余名志愿者走上街头、社区,参与“快乐去扫雪、微笑迎新春”活动,用爱心和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精神。回想起来,在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鲜亮的志愿者标志曾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诞生地——杭州市上羊市街社区,居民通过“四会一日三制度”,对社区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管理,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这些温馨的场景和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既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也要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是政府要转变职能和观念,积极引导老百姓加强自我管理,扩大社会参与,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形成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马力代表告诉记者,强化“参与型”、“和谐型”管理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不仅能有效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户华为 张 雁 赵 达 本报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