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 刘江龙
●辽宁省抚顺市委书记 刘 强
●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 冯 艾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赵达 毕玉才
每年3月5日,都是学雷锋的日子。40多年过去了,雷锋对于我们依然是一个亲切的名字。每到这一天,伴随着“学雷锋”活动的火热展开,围绕雷锋精神的各类讨论不绝于耳,这从一个侧面刻画出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在精神世界所经历着的巨大变化。
让孩子从小接受雷锋精神熏陶
记者: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江龙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将“雷锋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颇受争议。请问刘江龙委员,今天还坚持吗?
刘江龙:仍然坚持。当时,我是想借此让更多的人关注雷锋精神的消存。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现阶段谈学习雷锋精神,首先要搞清楚学什么的问题。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奉献精神,也就是今天常说的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善待他人等等。另外,要学雷锋的“钉子”精神。
记者:那如何看待“雷锋精神过时”的论调?
刘江龙: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学习雷锋是提升中国人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因为雷锋精神也广受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人们的赞赏和推崇。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榜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学习雷锋身上那种对他人的关怀与爱。因此,“雷锋精神过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今天,我们应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倡和弘扬雷锋精神,比如说创作动漫等等,让孩子从小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提倡雷锋精神
记者:抚顺市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请问刘强书记,作为当地的领导干部,您认为倡导雷锋精神,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何意义?
刘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时代,也是个人自我利益或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的社会。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就是充分地为群众提供多样的、合意的服务,让群众能够更加自主地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想法。雷锋精神强调的对待人民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时时、处处想着他人,这些都是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作为社会人,不仅要受法律规范约束,也要受道德规范约束。弘扬雷锋精神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很高的契合度。甚至可以认为,文明道德风尚是对雷锋精神伦理道德方面的概括,雷锋精神则是文明道德风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创新社会管理,有必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只要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提升了,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就提升了;只要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文明了,那么社会管理工作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义务,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职业精神,要求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学雷锋行动”要与时俱进
记者:十年来,作为一位将中国青年的志愿热情带到非洲屋脊的普通人,冯艾始终走在中国志愿服务队伍最前列。请问冯艾,“雷锋”会不会被“志愿者”取代?
冯艾:回顾我的十年志愿服务之路,我感到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有着很多契合之处,共享着众多核心元素。两者的本质都包含着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朴素情怀。可以说,志愿者精神承接并发展着雷锋精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许多人还在热衷于探讨和争论这一代年轻人是否是“垮掉一代”的时候,这批青年人早已投身于多个领域的志愿服务中。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志愿者服务正逐渐发展为青年学生最鲜活的“学雷锋行动”,雷锋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传承。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世博会留给世界的深刻记忆。世博志愿者服务不仅成为“80后”、“90后”面对全世界、全社会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成为独特而难忘的成长经历。更为关键的是,志愿者服务客观上为青年提供了无数帮助他人的机会。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其他志愿者项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默默开展着工作。可以说,志愿服务已成为雷锋精神在当代不可或缺的新载体。
记者:当前一些“学雷锋行动”,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大不如从前了,对此,怎么看?
冯艾:一些“学雷锋行动”之所以对青年缺乏吸引力,症结在于此类活动只注重表面,忽视了本质,不仅在内容方面始终局限在一些过往活动上,开展的形式也给人一种“走过场”、“完成规定任务”的感觉。面对现有格局,志愿服务为学习雷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因此,“学雷锋行动”必须与时俱进,跟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要贴近青年人,才能使雷锋精神充满活力,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