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8时50分,阿联酋航空公司的航班成功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50岁的江苏海门建筑工人张光杰走下飞机的那一刻热泪盈眶:“回家的感觉真好!”而在从利比亚撤回的中国务工人员中,张光杰只是众多江苏老乡中的普通一员。
近些年来,随着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江苏人不再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外出务工已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许多人还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谱写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新华章。
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闯出来的殷实生活
江苏是全国的开放型经济大省,也是劳务外派大省。2010年1月至10月,江苏省实际在外劳务人员近20万人。截至目前,江苏累计出国劳务人员超过100万人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这么形容,在地球上,富有发达、令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必有江苏人;而那些艰苦卓绝,让人心有余悸的地方,也必有江苏人。江苏人正是凭着不怕吃苦、敢闯敢干的精神领跑着全国经济,江苏人也在一直保持着殷实的生活。2010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980元,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
在如皋市凤山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杨晓明,只要一提起他,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小子,不怕吃苦,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说起当年出国务工的经历,杨晓明的脸上多了几分沧桑。“那时的日子,现在想想就掉泪。”退伍后,他凭着一股闯劲儿,和几个兄弟一起到日本务工。出国前他在部队里是生产兵,去日本也是干一些种地的活儿。尽管日本雇佣工人的工资很高,但是每逢夏种秋收,农活儿特别重。“几十亩地的稻子,不仅要收,还要翻晒,晒完了继续种下一季的作物。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候累得躺在田埂上就能睡着。”这样的日子,他在日本一过就是五年。
五年后的杨晓明,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在家乡盖了幢三层小楼,剩下的钱给妻子开了家童装店,赶上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还在网上开了店铺,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杨晓明这样的个人经历在江苏是不难找的,随手推开一家江苏人的大门,门里都会藏着类似这样吃苦耐劳的故事。靠着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气神,大胆走出去的江苏人终于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艰苦奋斗,勇于实干,永不停顿的生活强音
如今,走遍江苏农村,各式各样的小洋楼错落有致,不少人家门口还停着小轿车。然而,不断追求上进的江苏人并没有停止继续前进的步伐。
记者曾在山西遇到过一个江苏泰兴的挖煤工,和大多数煤矿工人一样,他满身都沾着煤灰,然而,他亮闪闪的眼睛却透露出一腔干活儿的热情。“这里的活儿虽然又脏又累,有时候还会有生命危险,但我可不能不愿意干,因为我靠这活儿建起了三层洋楼,孩子有钱上大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江苏人老实本分、艰苦奋斗的本色。那天刚巧是他寄钱回家的日子,他只给自己留了几百块钱,剩下的工资全部寄回老家,“钱够我吃饭就行,在这边也用不上。”他手里捏着半个馒头,边啃边说。
艰苦奋斗、勇于实干的精神不仅给江苏人带来富裕的生活,而且还促使他们敢于钻研,努力掌握专业的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在外出务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竞争力。如东县的蔡庄村,全村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中有95%外出务工,刚从马来西亚回来的王颜贵和几个国家的项目工程师相处两年,不仅技术突飞猛进,还带回了几个“洋徒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江苏人能够走出去,不仅源于这方水土所孕育的艰苦奋斗之精神基因,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2009年,江苏在东海县建立全国首个外派劳务合作服务平台,自此之后,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市陆续建成了15个省级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对外派人员实行集中报名、培训、发布广告以及对赴外项目进行备案的管理和促进制度。
此外,江苏还积极推动本省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与大型央企和省内外优质外经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等央企和上海市商委推荐的一批上海优秀外经企业先后与江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相关人士认为,通过推动合作,可以进一步拓宽外派劳务渠道,实现优势互补,降低劳务纠纷,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