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上村村规民约(节选)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成年人每人每年植活三棵树,损失树木要罚款,自觉爱护树木,做绿化模范。
△下雪后成年人都要按分配人均面积扫雪,为来往行人和行车提供方便,保持舒适的环境。
△三夏三秋农忙时节,不争机器,服从安排,使机器正常作业,确保安全收获。
藁城市岗上村是石家庄市辖区的一个文明生态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村以良好的村风民风著称,村规民约已成为每一个村民的自觉行为。岗上村先后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2007年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村。
上世纪80年代,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范振国在自家门口捡到的一麻袋小麦并主动交到村委会。村党支部召开村民大会对范振国拾金不昧的行为进行了表彰。“范振国精神大讨论”也如火如荼地在全村开展起来。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岗上村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制定出20条村规民约,以此作为每个村民的行为准则。建立了岗上村好人好事登记本——《功德录》,范振国的事迹是《功德录》的开篇第一笔。这一记就是20多年,已经记录了148本、10万多件好人好事,岗上村家家户户都上了《功德录》,人人争着做好事,争着上《功德录》。
如今,村规民约已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在岗上村,自行车不加锁、门市不安卷闸门、楼房不安防盗网,好人好事人层出不穷,连续20年没发生过刑事案件。香港建技集团老总黄伟迪说:“我们投资选址选中了岗上村,除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之外,正是看中了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环境。”目前,全村各类商业网点达到了200个,入村企业达到20余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岗上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给《功德录》注入了新内涵。他们先后把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村镇规划、村容村貌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的人事也纳入了《功德录》。全村602户,2442口人,共建楼房51栋,入住570户,占全村户数95%,且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水、电、暖。
走进村荣誉室,四面墙都布满了各种荣誉牌匾。村党支部书记郑梦辰激动地说,“新民居建设已初具规模,村民们很快就要搬进新居”。这位年逾花甲的老支书自信已溢于言表,他挥毫写下“文明中国,乡村新览”送给我们。
专家点评
民间法的作用
王利军(河北经贸大学法学教授)
在农村后农业税时代,如何进行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问题。多年的送法下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带来“秋菊”式的困惑。而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村规民约,则适应了农村熟人社会的特征,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岗上村以《功德录》作为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用道德约束弥补了村规民约强制力不足的问题,保障了村规民约的实施,持之以恒效果显著,颇具特色,值得深思。当然,该村的村规民约尚可进一步发展为《村民自治章程》,内容再丰富一些,则更具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