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板和安徽老板互相加价争抢一名高级技工;上海徐汇区一家民营制造企业的喷涂电镀技师岗位,两年内更换3人,最长的1名技师待了1年,最后也被外企高薪挖走。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新闻。
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紧缺并非短期现象。今年春天,“用工荒”再次席卷而至,且比往年来势更猛,出现了普工与技工同荒、东部与中西部争抢的局面。随着节后务工人员陆续进城,“用工荒”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技工荒”难题依然待解。并且,随着产业转移进程的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对于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供求矛盾也将更为凸显。
高级技工有多俏
在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刘启中看来,眼下媒体炒得热火朝天的“用工荒”、“技工荒”,其实未必到“荒”的程度,但是紧缺、紧俏的状况一直存在。刘启中告诉记者,这从近几年学校毕业生的“吃香”程度就可见一斑。宝钢集团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到了学校就“下单”,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培养多少要多少”。不少企业遭遇技术工青黄不接的状况,也纷纷抢先进行人才储备。
一技难求,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调查显示,2009年上海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6.26万元,是2009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上海73.8%的高技能人才工资已超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平均工资分别是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4倍、1.6倍和1.9倍。
随着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之下,优秀的技术工人将更加“抢手”。据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透露,上海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低端制造业在上海将越来越没有前途。传统意义上技术含量较低只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工在上海并不缺,上海需要的是更多的新型技术工人。
多措并举固“墙脚”
技术工人紧俏,劳动力流向有了新的变化,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蒋蕾却并不担心。
她告诉记者,对今年的“用工荒”有所感受,但波及范围不大。由于上海生活成本较高等原因,一些分公司也出现了技术人员流失的情况,但公司的高级技工没有一人流失,“薪酬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等多项保障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作用。
在振华重工,有一个“焊工之家”。不管是公司的正式员工还是施工队的工人,只要有绝活、有绝招,都会被吸收进来,给予技术津贴。“光靠薪酬是留不住人的。”蒋蕾介绍,公司还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为技术工人的培养、晋升提供良好条件。“创业有舞台,事业有发展,就不怕别的企业来挖‘墙脚’。”蒋蕾对此很有信心。
坚持自主培养也是不少企业奉行的用人之道。蒋蕾介绍,公司每年坚持从大专院校招收毕业生,虽然培养成本比高薪直接聘请“熟手”高,投入产出周期也长,但培养出的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及长期留任的概率更高,也有利于企业人才梯队的建设。
但不菲的培养成本和较长的培养周期,让一些中小型企业犯了难。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期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目前约有46.3%的高技能人才在大型企业就业,比例分别比中、小型企业高出17.8个百分点和21.1个百分点。
近年的“用工荒”也暴露出,由于薪酬缺乏吸引力、企业文化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流失率较高,有时一个月就流失10%,一年就得换上一茬人。在未来技术工人的竞争中,中小企业将面临重重挑战。
培养体系需完善
“眼下正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最好时机。”在刘启中看来,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恰恰是企业认识到技能人才重要性的一个有利契机。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空前关注,也为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最佳环境。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在技工中约占15%,而在发达国家,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约为35%、50%、15%,高级工超过初级工近20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离开优秀的技术工人就无从谈起。刘启中认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如何面向产业、实现无缝对接的问题。教学方法应进一步优化,同时加快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据了解,目前上海正谋求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并积极引入紧缺技术人才,构筑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初步预计,未来上海每年将新增技师、高级技师约1万名,到2015年上海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将达到30%。(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