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统领下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事实上,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我们就会发现,它从来就与文艺问题密不可分,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息息相关。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虽然主潮是学习和利用西方文化,但作家和理论家们也从未停止过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问题。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加快入侵中国的步伐,文艺界更加注重文艺创作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旧形式、如何更好地动员民众的问题。正是在文艺界关于旧形式讨论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和文艺构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形式相结合的主张,提出要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率先响应毛泽东讲话的是文艺界,在毛泽东讲话之后,很快就发表了周扬的《我们的态度》,艾思奇的《抗战文艺的动向》、《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旧形式,新问题》,萧三的《论诗歌的民族形式》等文章。自此,延安发生了颇具规模的文艺“民族形式”大讨论,这一运动很快就扩展到全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文艺界民族形式运动”。文艺界民族形式讨论成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的首要突破口,反过来文艺界民族形式也成为毛泽东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首要组成部分。“文革”结束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大讨论,在文艺界影响尤大,文艺创作也率先突破了“两个凡是”的局限,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又成为排头兵,一大批改革文学作品问世,宣传和扩大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理念。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艺问题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现当代以来的文艺创作和文学思潮的变革,无一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理念。今天,我们不仅仅要总结过去,更要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对中国当下文艺工作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给当下创作的最大启示,就是文艺为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高扬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观念中,充满着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自由的追求。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巴黎手稿》、《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无不包含着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对人的权利的追求,无不洋溢着深深的人文关怀、现实情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作家创作时,无不以人文关怀为重要标准。这就启示我们今天的作家,在创作中,首先要坚持人文关怀,发扬人文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使人文关怀有了具体所指,即他努力强调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在延安时期,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大获成功,毛泽东写信祝贺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和旧艺术)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局面,所以值得庆贺。”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为人民,这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最大的创举。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都强调了文学艺术以人民为本位的指导原则。重读毛泽东等人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相关论著,给我们当下文艺最大的启示就是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这也是把马克思文艺思想中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的体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文艺为人民,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文艺创作要从生活中来,要面对当下的问题和生活实际。
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文艺运动的实践,明确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一重要思想既从理论上阐明了文艺的来源问题,也给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既然人民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那么要想创作出受老百姓称颂的文艺作品,艺术家就得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今天我们不少艺术作品,都是借鉴和模仿国外作品而来的,和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因而造成了读者观众不关心、艺术家受冷落的局面。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因此,要想做到文学艺术为人民,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实际中去,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精品。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对我们当下的文艺批评和文论建构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艺批评和创作息息相关,好的创作离不开好的批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传入中国,为不少人所竞相追捧。应该如何面对西方文论不“失语”,如何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优秀文论,如何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历史情境中构建自己的文论、发展自己的文艺?这成了当下最紧迫的命题。认真研读马克思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经典论著,对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总结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本土文艺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中国经验,把握时代的命脉,聆听人民的呼声,概括和提升中国当代文艺实践所提出的那些具有前沿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命题,积极总结传统和外来文艺理念中的优秀成分,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