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红叶节”是重庆市宣传文化扶贫集团,为国家级贫困县巫山县量身打造的一个文化扶贫项目。这个极具操作性的文化创意,在短短4年间里便“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为巫山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区县的冬季旅游,彻底改变了长江三峡旅游长期存在的“春夏热,秋冬冷”的局面。
一个动人的传说、一部唯美的电影、一首悠扬的歌曲、一山夺目的红叶,再加上一个精妙的创意,能够使一个贫困县每年的旅游总收入增加6亿元,同时将“三峡游”的“寒冬”变成“暖冬”,“三峡红叶节”堪称文化扶贫的经典案例。
用文化的眼光“重新发现”满山红叶
《待到满山红叶时》是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影片。曾经打动无数国人的心灵。若干年后,当年风靡全国的旋律渐渐淡去,电影的外景地——位于长江三峡巫峡峡口、神女峰下的重庆市巫山县依然贫困如故。直到2007年,巫山县的调查失业率和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18%和18.6%。
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宣传文化扶贫集团,奉命对口帮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直接推动下,各宣传文化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出画册、拍摄风光片,在市内媒体上持续推广巫山旅游。但当时巫山县被纳入“三峡游”的只有小三峡和小小三峡,这两个景区和神女峰一样,都只能乘船“远眺”。乘客们在船上往返4小时左右便离开了,“只留下一张旧门票”。由于江风凛冽影响观景,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三峡游历来都是“冬冷夏热”。作为“过境游”的巫山旅游,在冬季自然更是“凄风苦雨”。
能不能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巫山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反季节”的旅游品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勇,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漫山遍野的红叶。
2006年,周勇正式向巫山县委、县政府建议:在全县范围内重新唱响《满山红叶似彩霞》,全力打好“红叶牌”,全面激活冬季的三峡旅游。
文化创意迅速转化为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
巫山有20万亩天然红叶,其中小三峡、神女溪等核心景区有2万亩。红叶和当地的神女文化、民间传说有机结合,还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周勇的建议,与时任巫山县委书记管洪的想法不谋而合。全县干部的手机彩铃,很快都变成了歌曲《满山红叶似彩霞》。
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宣传文化扶贫集团为巫山量身打造扶贫项目“三峡红叶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担任“三峡红叶节”的组委会主任。
2007年11月,首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红叶节”开幕。红叶节期间,巫山累计接待游客8.9万人,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元,巫山旅游首次出现“暖冬”。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三峡旅游在2008年整体大幅滑坡,三峡红叶却“一叶独红”。第二届红叶节期间,巫山累计接待游客11.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0万元。
红叶节丰富了巫山旅游的内容,使当地的旅游线路由过去单一的“小三峡游”拓展到赏红叶、登神女峰、体验农家乐等近20条线路。过去的巫山游是“过境游”,现在超过6成游客能够住下来了。2009年第三届红叶节前,红叶旅游已提前升温。新开辟的神女峰、神女溪景区游客“井喷”。这一届红叶节期间,巫山共接待游客近14万人,旅游收入6870万元。
“三峡红叶”成了巫山县的支柱产业。在红叶节的推动下,全县年接待游客由2007年的135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3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07年的6亿元增加到2010年12亿元。“三峡红叶”还带动了长江三峡的区域旅游。2010年第四届红叶节开幕前后,重庆朝天门码头,每周都有数十条游船满载游客驶往三峡库区“环湖游”。第四届红叶节期间,前往巫山的游客超过了25万人。
“‘三峡红叶’探索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路子”
“自从红叶有了文化,脱贫致富就有了办法”。极具操作性的文化创意,是令红叶嬗变的点睛之笔。
确立打“红叶牌”的发展思路后,时任县委书记管洪率先将手机彩铃换成了歌曲《满山红叶似彩霞》。县里还组织人员,通过网络等渠道推荐更多的人重温经典影片《待到满山红叶时》。要成功举办第一届三峡红叶节,不宣传不行。但当时巫山很穷,想宣传又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怎么办?何事忠要求宣传文化扶贫集团的成员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对巫山红叶进行持续、集中的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组织出版巫山旅游典故等10多本丛书,推动《三峡恋》在巫山开机拍摄,扶持《三峡红叶随想曲》创作。广告费按3折计算后再按扶贫资金记账处理,巫山县不用掏一分钱。宣传文化集团还支持巫山县举办了“巫山红叶杯”全国摄影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提升“三峡红叶”的影响力。
第一届三峡红叶节开幕前,巫山县在重庆市区进行了一次户外广告的“轰炸式”宣传。60个巨大的广告牌上,漫山遍野的红叶占据了整个画面。画面上只有一句话:到巫山看红叶。管洪撰写的这句“特有文化”的广告辞,后来获评当年重庆最能打动人、最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广告语,直到今天仍被众多商家和房地产开发商模仿套用。
2007年,周勇的散文《三峡红叶》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网站和报刊纷纷转载转贴。2008年,《三峡红叶》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
何事忠认为,“三峡红叶”找到了文化扶贫的金钥匙,为三峡库区脱贫致富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