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2月26日电(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两年前,抚顺等11个地级市没有电影院、市民看电影要长途跋涉去沈阳的消息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两年后,辽宁即实现了数字影院14个地级市全覆盖。说起电影市场的变化,辽宁省广电局副局长刘文艳告诉记者,文化体制改革充分释放了文化生产力,最大的受益者是老百姓。
近年来,辽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转真改,由完成规定动作向深入创新推进,由局部改革向整体协同推进,全面整合资源,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面。
辽宁成立了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全省226万农户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收看共享工程信息;摸索出政府管理网吧新模式,全省99%的网吧由8家企业连锁经营,通过集中监控和统一管理,形成未成年人受益、家长放心、网吧业主得利、政府监管高效的“多赢”格局;实施省市两级报业资源整合,探索报业集团跨区域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搭建省级与中部城市群各市新闻资源共享平台,既解决了地方报纸新闻资源不足的矛盾,又大幅度提高了党报的市场影响力;完成广电媒体“三台合一”,在实现机构建制、呼号和频率频道、服务管理、产业经营、规划投入“五统一”基础上,着力实现“化学反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管理成本降低20%,广告收入增长29%;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13家,营口市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的做法受到文化部领导充分肯定。
目前,以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等为主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以本山传媒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壮大,以沈阳棋盘山文化产业示范区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以沈阳、大连两家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为发展龙头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30%。
最终的受益者是老百姓。记者从刚刚闭幕的辽宁省文化厅(局)长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辽宁的文化惠民工程多彩丰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省65个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全部免费开放,共接待观众506万人次;“红诗辽宁”群众性诗歌征集、咏诵活动吸引了全省上百万群众参加,“百馆千站”培训工程共培训文化馆(站)长及社区文化管理员1700余名;全省14个市所属11700多个建制村,村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完成302个,2011年全部建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点播服务点6万多个,推广机顶盒点播用户209万户,覆盖省内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全省农村平均12个行政村就有一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农民不出村就能看大片。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活动中,辽宁共有拉场戏《差钱了》、海城高跷《强劲的东北风》等8个节目、作品获作品类“群星奖”,农民文化艺术节等4个活动获项目类“群星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辽宁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参加第七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2个节目均被评为优秀节目。2010年,全省又涌现出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区)、31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街道)、59个省级文化先进村(社区)。
据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介绍:2011年,辽宁省将投入50亿元建文化设施,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群众艺术馆和辽宁芭蕾艺术四大文化场馆新建、迁建工程同时开工;为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从今年起辽宁设立群众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完成送戏下乡演出200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