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2月26日电 通讯员殷美娟、记者刘昆日前从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了解到,该院在克隆兔研究上连续取得突破。继去年12月12日世界首批显微受精转fat-1基因兔在该校诞生后,今年1月14日又有2只转基因克隆兔诞生。近日这两批实验兔通过了转基因成分鉴定。这是广西大学继转基因克隆水牛成功之后,转基因动物技术在兔上取得的新突破。
据了解,广西大学转基因兔研究是国家863项目“转基因兔新品种培育”课题,两年前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承担了该课题。经过两年多探索,该团队攻克了显微受精制备转基因兔外源基因整合率低和转基因克隆胚胎移植妊娠率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逐步建成了完善的转基因兔的技术体系。
据该团队研究骨干刘庆友博士介绍,转基因兔体内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兔提高了约3倍。ω-3含有对人体最重要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一种具有清理血管中的垃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俗称“血管清道夫”;另一种具有软化血管、健脑益智、改善视力的功效,能够极大地促进婴幼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俗称“脑黄金”。
该团队研究骨干陆凤花研究员告诉记者,显微受精转基因技术在兔实验取得成功后,该项技术将可用于其他较大家畜转基因培育,对其他家畜转基因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该技术,人类可以对动物进行基因定向改造,使其某些优良的经济特性趋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这些技术将可为我国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奠定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