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2日 星期二

    “用工荒”不用慌

    新闻观察员 郭丽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22日   16 版)
    漫画:王 玲绘

        今年的“用工荒”、“招工难”比以往都来得早、来得猛。春节过后,“用工荒”现象不断被媒体报道,且产生了放大效应。“用工荒”传递出一个信号,“刘易斯拐点”可能真的来了。

        所谓“刘易斯拐点”,通俗地说,就是指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一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而得名。

        其实,“用工荒”并不是今年才有,几年前沿海地区就频频上演“用工荒”,而2009年长三角的“用工荒”越来越严重,有国际金融危机见底,外需回暖使得服装、制鞋、电子等传统行业的外贸订单猛增的原因,也有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上演“民工争夺战”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原有的劳务输出地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不少工人已在当地就业,不愿再回到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回流”的苗头。而这一苗头,上升为今年用工荒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春节前后,不单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许多城市闹“用工荒”,原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的重庆、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也面临用工荒。中西部地区对民工的态度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几年前政府频频出面帮助农民工赴东部沿海务工,输送剩余劳动力,到如今企业与当地政府联手“截留”农民工,东西部对农民工的争夺战在今年显得尤为激烈。

        一则媒体的报道很有典型性:由于用工形势严峻,浙江绍兴市就业局节后一上班就积极与劳务输出地重庆、四川联系,提出劳动力输送请求,没想到被重庆市涪陵区直接谢绝。“我们自己都缺人,哪里还能大规模组织人员外出打工?”而在5年前,作为劳务输出基地,涪陵区每年约组织3000人赴东部沿海务工。2009年以来,随着富士康等从东部转移来的制造企业落户重庆,劳动力需求量增加,今年初约需招工1万人。

        为了留住工人,内地企业和政府在客流密集的火车站、汽车站树起本地企业的招聘广告“围追堵截”,打出高薪高福利的“待遇牌”、方便子女入学的“温情牌”乃至帮助家乡发展的“煽情牌”。

        抢工人,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的薪水和福利条件不断提高。而在这种争夺中,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显现。随着沿海制造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社会综合环境不断改善,地区劳动力工资差距正逐渐缩小,因此劳动力出现回流在所难免。

        东部省份难于提高农民工的薪酬待遇,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东西部还没有形成错位竞争。因为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形成了沿海地区同内地竞争同等层次农民工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遇到了“人力资源瓶颈”。

        如同经济发展中的共生现象,伴随着“用工荒”,“用工难”问题也同时出现。许多企业技术要求高的工种、岗位,仍然难以招到人,许多企业先进设备找不到熟练、合适的高级技工。有专家说得很形象:“现在的缺工是劳动力剩余情况下的用工短缺。”从总量上来看,许多内陆省份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然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劳动力剩余的部分主要是农村文化水平低的闲散人员,他们大多只能找打零工性质的工作。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现在,也有不少专家认同。在“用工荒”现象由暂时的、地区性的问题转变为全局性的问题之后,需要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是早晚的事,但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次“重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却日益紧迫。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重要的是实现产业升级,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有专家指出,“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优势已经丧失。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虽然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就全国而言,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然而,未雨绸缪也绝不是杞人忧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