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郑律成,著名作曲家。1914年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家庭。原名郑富恩,后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33年春,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毕业后,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教导。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1944年1月回延安。
郑律成经常深入抗日前线,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音乐作品。1938年4月间,他创作的歌曲《延安颂》一经问世,就由延安迅速传遍全国,对许多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起了直接的鼓动作用。1993年,《延安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永载中国音乐史册。1939年秋,他同公木合作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律成返回朝鲜工作,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朝友谊》等许多作品。1950年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数十年间,郑律成谱写了360余首(部)不同形式、体裁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淳朴简练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庄严豪迈的曲调,深刻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如进军的号角,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胜利的历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量和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委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于北京逝世。
链 接
■影片《走向太阳》再现郑律成一生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走向太阳》,是一部描写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郑律成一生为中国革命胜利而战的青春音乐故事片。影片以雄浑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突出表现了郑律成在抗日战争中,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与公木、莫耶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共同创作《延安颂》和《八路军军歌》等不朽音乐篇章的辉煌历程。影片还抒写了郑律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与八路军女战士丁雪松一段美丽温馨的爱情故事,让观众在革命岁月的激情中感受人民音乐家的浪漫主义情怀。
■郑律成生平事迹展览馆
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生平事迹展览馆于2009年7月在哈尔滨市松花江畔落成并对公众开放。
■《郑律成评传》被定为重点扶持作品 延边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主任李惠善执笔的《郑律成评传》,被确定为2009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项目。《郑律成评传》全书计划30余万字,将追随郑律成的革命足迹,重点描述他投身革命队伍,创作《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由一个普通战士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历程。
(本报记者 王海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