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5日 星期二

    更高明的宣传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15日   14 版)

        漫画:赵和平

        天色暗下来,一扇扇窗户后面的灯光,陆陆续续地亮起来。路灯也似乎忽然就悄悄地变色了,变得有点暧昧——街上一下子就有了些温暖的家的感觉。

        这是在法国西南部的卡奥尔小城。最近几年,这里每年都为一种已经在欧洲大陆消失多年的葡萄品种马尔贝克,举行全球性的品酒大会。以一个葡萄品种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形象工程”的主角,在此之前好像还真没听说过。

        城里到处都空荡荡的。也许卡奥尔全城的人都去了品酒大会。月亮还在不断地往上升,刚才,它还在洛特河上那个几百年历史的桥头堡上。好像只一会儿工夫,现在却已经跑到你的头顶上了。月光下的卡奥尔,斑驳的墙、宁静的街,显得如此渊博、深奥,充满了历史学家的睿智。

        卡奥尔酒最早在法国吸引了一定的公众关注,是因为时任法国总统的乔治·蓬皮杜,把卡奥尔酒带到了总统府爱丽舍宫的餐桌上。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当时的卡奥尔酒,还是质量差、价格低的同义词。蓬皮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在卡奥尔地区的小村噶雅克村有一栋个人的乡村别墅。他这样照顾乡亲们的生意,当然有“以权谋私”的嫌疑!但这也成了卡奥尔人至今都引为骄傲的事情。

        噶雅克村还出过一个名人,就是18岁就以小说《你好!忧郁》成名的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她1935年生于这里,但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巴黎度过的。萨冈还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弄潮儿。这个思想前卫、语无禁忌、真诚自然、蔑视既定的社会价值观、也曾经是一代人“自由”“解放”偶像的萨冈,2004年9月,和这个她曾经不满和藐视的世界告别。死后她又回到了故乡,葬到了离她出生的村庄不远的另一个小村索扎克。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去卡奥尔旅行,你几乎不会听到有人和你提起她。好像真的是曲终人散之后,就成了人走茶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个法国社会性解放、女性追求社会新地位的象征人物,似乎没让她的老乡们感到什么荣耀,这也许令你有点惊讶和失望。如果说,因为可提供的选择太多、人们的“念想”太多、物质的吸引太多,你到了上海没人跟你提起张爱玲——那个几乎与萨冈同时代、地位类似的中国作家,那个也同样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那个也是才、情、貌“三全”的女人,你还不会感到难过的话,那到了卡奥尔旅行一趟,竟然没人提到这里是萨冈的故乡,你说你是不是应该捶那些卡奥尔人四百下?

        《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讲的是一个青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无奈、愤怒和感叹。法语中,“四百下”意味着把不听话的孩子打上四百下,他就能变得听话,类似汉语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其实呢,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大都愿意把名人出生地、名人故居甚至“某某名人曾来过这里”当作可资炫耀的话题。而且,这么做,有时正面效果也不错。至少,商家可以藉此吸引更多的客人。登峰造极者,如巴黎拉丁区的“双偶”咖啡馆,把几乎每个座位后背上,都挂上小铭牌,上面写着海明威、萨特等知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信誓旦旦地说当年这个座位就是他们每天必来的专座,他们的传世名作就是在这个座位上构思完成的。青山不墨,流水无弦。信不信由你!当不当回事,也由你!

        其实呢,如果不把名人与一个地方、一个品牌等主动联系在一起,而是促使来往的人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寻找和证明这种联系,甚至主人挨打“四百下”才能揭示这种联系,那岂不是更高明的宣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