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5日 星期二

    清拓《刘平国碑》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15日   09 版)

        《刘平国碑》又名《刘平国治关亭诵刻石》,摩刻于拜城县黑英山乡北部的博孜克日克沟口西部一处较为平整的花岗岩壁上。刻石记述了东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领内地工匠孟伯山等六人与当地各族人民凿岩筑亭、稽查行旅、修建关城的史事。

        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桑弘羊建议汉朝廷经营西域时应广开屯田,兴建水利,并“稍筑列亭,连城而西”。西汉朝廷采纳了桑弘羊的建议,开始在西域各地屯田,修筑亭、燧。通过遗址实地考察来看,“亭”应该是一处据守十几人的小哨所。在刘平国治关亭诵刻石的山体岩壁上,目前尚存有当年在此修筑列亭时凿的孔,深逾一米。

        后人在崖壁前修筑水渠,使水位抬高,这块刻石被掩埋于泥沙下。加之两千年的自然侵蚀,现在岩壁上残留的刻字已有些模糊。最早发现此刻石的是清代浙江乌程人施补华。此人初为左宗棠的幕僚,后因故遭弹劾而离去,西出嘉峪关到达阿克苏。适逢左宗棠部将张曜为讨平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匪帮而驻军阿克苏,施补华成为张曜的幕僚。刻石即发现于这一时期。

        施补华所著《泽雅堂文集》中有篇《刘平国碑跋》,叙述了刻石被发现的经过:“此碑在今阿克苏所属赛里木东北二百里山上。〔光绪〕五年(1879)夏,有军人过其地,见石壁露残字,漫漶不可识,或以告余。疑为汉刻。秋八月,余请于节帅张公,命总兵王德魁、知县张廷楫具毡椎裹粮往拓之,得点划完具者九十余字。”

        据刻石残存文字可知,这处关亭遗址正是由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领匠人孟伯山等人所建。其时代为永寿四年(公元158年)。“永寿”为东汉桓帝年号,仅行用了三年,永寿四年即改元为延熹元年。但是由于西域路途遥远,较晚得到改元的信息,所以在这年八月建亭后的刻石中仍以“永寿”纪年。

        在刻石中提到的“亭”,是汉代地方行政机构,具有维护统治的职能。在中原地区,“亭”是掌管“捕盗贼”职能的,边境地区所设的亭主要是负责边境安全,具有警备候望之职责。

        刻石所处博孜克日克沟谷宽仅六七米,两侧崖壁陡立,形势险要,为扼守由此向北进入中亚,向南沿木扎特河谷进入渭干绿洲的重要军事设施。刻石崖壁上留下的凿孔,验证了汉王朝在经营西域时修筑的亭垒,从而为汉代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域行使有效统辖提供了历史明证。(辜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