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汶川2月6日电(记者周迅、郭俊锋)听说记者要看看“农家书屋”,村支书张学林欣然带记者前往。四川省汶川县啣凤岩村的“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的两层小楼里,负责管理的大学生村官回家过年去了,这里就关门上了锁。看到有人开门,附近农家的几个孩子一头扎了进来,从书架上拿来漫画集嚷嚷着让妈妈读。
书屋不大,也就是20多平方米,架上的2000来册书还是崭新的,有文化、政治、科技、生活、少儿几大类。老张告诉记者,这些书多是去年初由新华书店等文化单位陆续捐赠的。去年5月,村委会建成后,一起搬了进来。
翻开“书刊外借登记簿”,被村民借走的图书有五十来本,有《种子知识300问》、《科学施肥技术问答》、《怎样开办农家乐》等实用农科类书籍;也有《毛泽东传》、《打开红色记忆》、《拍案惊奇》这些传记文化类书籍。支书说:“地震前,村里没有书屋,农民自己藏书很少,书屋的建设填补了这块空白,读书的习惯正慢慢养成。”
一块金色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镌“阿坝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阿坝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播放站”字样。支书说,这是去年9月全省一起搞起来的,用特殊党费给各村配备了电视、电脑、投影设备、有源音箱、移动播放器,同时提供了一套专用频道接收软件,开展远程党员教育和播放科技文化教育节目。老张介绍说,一周里每天的节目不同,包括法制、卫生和家庭医疗、养殖种植内容等。栽培猕猴桃、番茄、花椒、青椒、苹果等养殖类节目最受村民欢迎。一些有用的好节目,还可以下载,供村民们反复学习。这套节目对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帮助很大。
回来的路上,老张感叹,灾后重建真正使村里文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原来村里要用“大锅”收看电视节目,也只能收到几个台,去年5月,村里接通闭路电视,可以收看五十多个台,快赶上城里人了。上个月,宽带网进村,过了大年就可以入户了。村里已经有五十多家提出了安装申请。有了电视和网络,啣凤岩村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就插上了翅膀。
“下次你们再来,发稿子就不用愁喽。”支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