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在隆隆的爆竹声中走来。当千家万户欢聚一堂的时候,有一群人,却留守在桌案前、话筒边、屏幕后,为亿万读者、听众、观众默默工作着。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总编室杨涌介绍说,春节七天,人民日报每天仍然刊出4个版,包括国内新闻两个版、国际新闻一个版和一个专刊。春节期间,夜班主要由总编室、国际部和检校组的多位同志值守。
尽管是节假日,但人民日报上下高度重视夜班工作。总编室领导7个假日一线指挥值班。报社食堂也为坚守岗位的夜班人员准备了丰盛的夜餐,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也能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常年在春节期间值守夜班的杨涌,今年又从除夕夜上到初三夜。“家人都很理解,这是工作需要。”夜班编辑于燕文是北京人,已经连续好几年主动申请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家在外地的同事。
新华社
新华社新闻大厦里,总有一些区域灯火通明,这其中就包括24小时连轴转“永不停班”的总编室。
这个不到40人的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协调全社的新闻信息报道。每逢节假日,总编室负责人都要轮值白班、夜班。和其他部门值班编辑一起在工作中度过春节假期,几乎成了总编室编辑的惯例。
由于值班编辑大多家在京外,春节排班更像是一场默默的“推让”———总编室领导和老同志们考虑到新同志想家心切,常常主动安排自己值除夕或初一的班次;更有同志为了让家里有困难的同志春节休息,主动申请春节值班……来自东北的小张已经连续两年在初一坚守值班岗位,“今年有一个同事要回老家办婚礼,我们几个值班,她能在家安心多呆几天。”今年刚进总编室的小李,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就没能回家吃年夜饭:“虽不能感受到与家人团聚的欢喜,却在心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光明日报
春节,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为了新闻工作的神圣使命,光明日报总编室、国际部等编部分编采校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机会,坚守在夜班工作岗位。
春节期间,光明日报抽调45名记者,放弃休假,奔赴东北、西北、中部、西南、东南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防哨所、灾区、老工业区、孤儿院等基层一线采访,其中包括到汶川、玉树、舟曲灾区的4名记者,他们从大年二十八至大年初四,每天发回一篇现场报道。记者们与当地老百姓同吃一锅饭,亲身感受灾区的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光明日报加大了“迎新春走基层”等专栏的报道力度,以栏题“迎新春走基层·在灾区过年”、“辛卯过大年·文化娱乐”、“辛卯过大年·坚守岗位”等刊登了本报记者来自基层一线的采访报道。为突出报纸特色,光明日报在1版精心设计了“我看央视春晚”、“春节日历”等栏目。
为了确保节日期间的出报质量,总编室、国际部的主任、副主任、编辑也安排好了节日值班表。检校室主任杨聚和,在夜班岗位工作了三十多年,谈到这么多年夜班工作,他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要付出。”家在外地的编辑张春雷,刚来报社不久,为了能更多地了解节日期间夜班的工作情况,他推迟了回家过年的时间。他说:“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但尽快了解工作,胜任职责,这个春节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我觉得值。”
经济日报
尽管节日期间只有4个版,但经济日报负责夜班编辑工作的,全是总编室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在版面安排上,经济日报的编辑们精心设计,尽力突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他们一方面在显著位置刊出“记者新春走基层”的一线鲜活报道,另一方面紧紧结合自身特色和春节氛围,突出报纸的经济味,力求与春节文化相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地报道春节期间繁荣的文化市场。
为使版面更加美观,更具可读性,夜班编辑们精挑细选每一张来自一线的照片,力求用更多的图片来反映各地群众欢度新春佳节、各地政府关注民生和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人们。
要闻版主编刘志奇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节了。今年春节,父母希望他能回江西老家团聚,但他觉得除夕到初三的版面非常关键,于是再次主动请缨留守值班。刚到报社两年的年轻编辑胡文鹏,主动提出整个春节假期都留下来值夜班。除了编辑任务外,他还承担了撰写值班简报的“额外”工作。“看着万家灯火,我们虽然辛苦,但内心却很充实。”同样年年在一线值班的总编室主任郑波说。
中央电台
负责《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早间部主任罗厚在岗位上迎来了大年初一,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工作中度过了。春节期间每一天,《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栏目的编辑、主持人都和平时一样通宵达旦工作着。《中国之声》总监蔡小林介绍说,春节七天,大家都接力赛式精心采访制作每天24小时的直播节目,工作状态和平时一样。
《新春服务站》节目为节假生活提供旅游、交通、气象、文艺演出等方面的信息;精心制作的《春节生活提示》,在饮食、养生等方面给听众提供了实用建议;《中国之声》频道还特地推出《中国之声新春问候》,向节日期间仍坚守岗位的人们、玉树舟曲汶川灾区以及遭受风雪灾害的群众致以新春问候。“送上问候,送上祝福,用声音温暖每一位听众!”《中国之声》策划部主任吴俊山说,这是我们精心策划的节目,寄语新年,温暖中国,让大家以积极快乐的心情走进崭新的一年。
国际电台
春节不仅是华人的节日,也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知名品牌。今年春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挥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的优势,通过多语种广播及网站,针对对象国受众的不同需求,采制系列报道与特色节目,开展网络互动,在海内外听众中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大年三十至初七,中文环球推出大型春节特别节目———《新春喜福会》。节目突破以往以国内为主的模式,选取洛杉矶、纽约、休斯敦等六个海外城市,每期节目由一个城市合作电台独立制作,加上“中文环球”,总共七期节目,以共同的包装、不同的内容组成系列,呈现了各地华侨华人更具深度的全球“迎春图”,在“中文环球”广播、华语广播网和海外六城合作电台播出。
台内,众多的播音员、编辑放弃休息;台外,更多的记者奔赴基层一线,全方位报道各地的过节情景。在玉树、舟曲、汶川、湖南灾区,“华语中心”记者就“安置房里的大年三十”、“被安置到兰州读书的学生回家过年”等新闻进行系列采访,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灾区群众喜迎兔年、各地政府采取措施保障群众过好春节的实况。
中央电视台
初一凌晨一点,狂欢之后的北京城渐渐进入梦乡,就连刚刚经历了4个多小时直播的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此刻也开始安静下来。然而,就在和它紧紧相连的办公楼二层大厅,却依然是一幅忙碌的情景。
梁铮此刻又回到播出线继续工作。从除夕早上6点算起,他和同事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他所在的岗位是央视新闻频道连接观众的窗口———播出组。
这个组可以说是全年24小时无休的组,因为播出组完全是实时操作。每一天每一刻,来自前期多个部门的节目,都要汇聚在这里,向着观众“放”出去,在播出线上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已是播出组的人们连续第十个不能在家的除夕夜了。当晚,举国欢庆、举家团圆的时候,他们才能休息一下;春晚一播完,他们新一轮的工作又开始了。只有当重播节目开始时,大家才不用值班,而此时他们连聚在一起吃饭的力气都没了,一个个瘫坐在沙发上,有的坐着就进入了梦乡。记者问他们:“这么累,图啥?”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 (本报北京2月4日电 记者殷泓、李韵、李可、赵达、陈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