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右二)与次仁尼玛一家在帐篷前合影。
兔年的第一天,玉树抗震中的志愿小翻译才仁旦周过得有点快乐,也有点遗憾。
牦牛广场曾是玉树结古镇的中心,现在这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帐篷。因为帐篷容易着火,政府要求过年不要燃放烟花,年初一的牦牛广场显得很安静。四年级小学生才仁旦周和父亲张盛虎、母亲看卓措吉、哥哥张仙龙、妹妹西然梅朵一起,生活在这里一个20平方米的帐篷内。
早上10点,才仁旦周找62岁的父亲要了户口本,蹦蹦跳跳地去邮局取钱。这是一笔600块钱的爱心汇单,寄自“江苏省泗阳县政府北院”,没有名字,留言上写着“可爱的善良的小志愿者,为你的言行感动,扎西德勒”。汇单上附了才仁旦周的电话,邮局打电话通知他去取的。现在玉树很多受灾群众还住在帐篷里,帐篷又经常搬,邮件包裹一般通过这种方式投递。邮局的营业员都认识小才旦,称他为“小精灵”。拿到邮局递给他的钱后,才仁旦周倚着柜台把每张钞票举过头顶验了一遍,引来邮局内所有人的一阵笑声。
回到家把钱给了父亲,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电话请小才旦去做翻译。电视台的翻译其实很简单,其中一段是政府工作人员晚上到受灾群众帐篷做宣传,号召大家“预防火灾,不要放炮”。在沿西杭路快到牦牛广场的路上,才仁旦周看到一户帐篷上扎着蓝色的彩带,便踮着脚把它解了下来。在这里,人们可以用彩带来许愿,“我有个未来的愿望,但不能说出来。”才仁旦周说,去年他去了一趟深圳,在大亚湾放了两个许愿瓶,用彩带打成的蝴蝶结封着两个愿望,“那两个愿望也是关于未来的”。
牦牛广场上那昂首向天的牦牛,地震后依然挺立。从那下面,才仁旦周走进了一家人生活的帐篷。(本报玉树2月3日电 本报记者 谢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