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日,晚上七点不到,夜幕就开始降临,普措达赞和加吉神山都染上了深灰的颜色,结古镇像个被拥入怀中的孩子,随着胜利路上车辆人流逐渐稀少,周围逐渐安静下来,尕朋家的棉帐篷里电灯亮了起来。
尕朋掀开一块锈迹斑驳的铁皮,从井口厚厚的冰层下费力地抽出一桶水。几天前,他花了两百多块钱买了一张从北京到西宁的坐票,然后又从西宁坐汽车颠簸了16个小时回到结古镇。尕朋在去年“4·14”玉树地震中连救四人,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他把青色的水桶提起,走不到10米,是一顶写着“民政救灾”的棉帐篷,这是尕朋和他的舅舅次成尼玛、舅妈长青的家,尕朋打小就跟舅舅、舅妈生活在一起。帐篷背后的山上,他家被震塌的房子,废墟在山脊上依然隐约可见。山下帐篷的生活平静地继续。“房子正在建,我们还需要在帐篷里住一段时间。”尕朋说,“比起那些逝去的人,我们还能在政府发的棉帐篷里做饭、生活,真是幸运。我们有信心生活会好起来的。”
帐篷大概10多平方米的空间,地面依稀是踩实了的土地面,疙疙瘩瘩的,靠帐篷的布帘左边是一个白色的碗柜,右边是一个橘色的柜子,上面摆了一台电视。这都是从地震中抢出的余物。门口是一个铁制的火炉,中间摆了两张桌子,左右各摆了一张床和一条椅子,还有一些零星生活物件,倒也还齐全。
尕朋家的绝大部分亲戚都住在邻近的帐篷里,听说他回家了,三三两两的过来说话。人多了就热闹,很有点过节的意思。舅妈长青取出打火机,点燃一块汽车轮胎皮,炉子里有了微微的火星,她麻利地把木柴塞进火炉,不一会儿火苗开始舔着茶壶,藏茶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帐篷。尕朋把电热器插上电,“今年电是免费的,前一阵偶尔停电,这些天再没停过。”帐篷里暖和了起来。(本报记者 谢文 本报青海玉树1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