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成都拉开大幕。成都成为破解城乡发展难题,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先锋。
7年筚路蓝缕。如今,行走在成都的都市乡村,你所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笔下的“陡峭的海岸”,而是“平缓的沙滩”——农村正在快速地同城市融为一体,贫富悬殊的城乡二元分化正在消失。
这7年,正是科学发展理念在全国全面落实的7年。成都以7年之功,塑造出一个新型城乡形态的雏形,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作出了生动的注脚。
全域成都:建设规划城乡统筹
从乡镇到村庄,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这一规划结束了千百年来农村建设的混乱与无序,不仅节约利用土地,也保存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农业效益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民居住分散、公共服务配套差”——这曾是全国很多农村的真实写照,成都农村也不例外。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成都率先在全国实施“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的转变,提出了“全域成都”概念,对城乡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实行“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在双流县蛟龙工业港,蛟龙港管理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黄玉蛟告诉记者,规划面积6000亩的双流园区每月新落户企业平均达到7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聚集了700多户企业。
中共成都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秦代红向记者介绍,成都已将116个开发区整合成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70%,按照“一区一主业”优化工业布局,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规模效益。
短短7年间,在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往日的村落变成了集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于一体的现代城镇,平房变成了楼房,柴门变成了卷帘门,一座座小有规模的工业之城、生态小镇拔地而起。
走进新津县普兴镇袁山村,“户户青瓦房,家家大宅院,水电气光纤,直通到家里边”的景象着实让记者吃惊。除了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连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回收站都修到村里。
截至2010年9月底,成都已经累计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334个,106.3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社会均衡:公共服务城乡同享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公平的基本标志,而且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走向和谐的必要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多次到成都调研后这样表示。
今年33岁的路云江是温江区永陵镇隆兴场社区的农民。他去社区卫生站看病,当时就可以报销;他8岁的女儿在永陵镇中心小学就读,标准化建设的校园和师资丝毫不比城里学校差;他的父母办理了养老保险。
路云江是成都600万普普通通农民的一个缩影。因为“六个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保障了他们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发展机会和生命尊严。
让农民不用进城,就能享受到公共服务,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7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先后出台了100多个文件和法规,涉及规划、就业、社保、土地等方方面面,文件摞起来有1尺多厚。
从2009年起,成都率先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7.12亿元,按照每个村(社区)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拨付。此外,在教育、就业、卫生、文化和社会救助等公共产品服务领域,成都都形成了一整套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例如,从2009年起,成都在全国率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统一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0年11月16日,成都市政府宣布实施“最彻底的户籍改革”,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迁徙,而且农民进城可以不放弃原有的耕地、宅基地等权利……
如今,成都不仅实现了城乡“一盘棋”规划、建设、管理,还实现了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制一体化,使城乡实现了“化学融合”,步入社会均衡阶段。
“还权赋能”:农民物权充分保障
土地,是城市化进程绕不开的巨大难题。但在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眼中,第三世界国家大约85%的城市土地和50%的农村土地,都是“沉睡的资本”。如何让这些“沉睡的资本”醒来,是成都深化统筹城乡改革的关键。
2008年,成都启动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改革的核心是“还权赋能”,以实现农村资产资本化,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在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文化广场上,记者碰到了64岁的村民卢登万。“四证两卡”,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集体林地使用权证》和“耕地保护卡”、“社保卡”,让卢登万可以放心的将土地流转出去。他家的4亩田,每亩可以有1000斤大米的收入,1亩旱地可以有800斤大米的收入,加上“耕保基金”的补贴,“够吃的,旱涝保收还省心,划算哦。”他笑呵呵地说。
其实,确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都江堰市鹤鸣村是成都市第一个农村产权改革的试点村,就最先遇到了改革的“麻烦”:全村总计620多户、1700多人,由于新生和婚嫁等原因,有220多人在“人等地”,“法院都解决不了”。然而,这个最让上级领导头痛和担心的问题,最终却依靠议事会解决在了最基层。“这些矛盾交给各个村民小组的议事会,吵一阵之后,全都解决了,我都不用管。”村支书刘文祥说。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变“代民做主”为“让民做主”,成为成都解决改革难题的“法宝”。
截至目前,涉及成都257个乡镇(涉农街办)、2745个村(涉农社区)、212万户农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办证工作已基本完成,流转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成都市已实施完成土地整理面积近220万亩,新增耕地30万亩。
图片说明:从2011年1月1日起,成都市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流动人口将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12个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图为成都市公安局相关人员展示新的居住证样本。王丹摄
本报记者 李金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