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

    作者:许雨文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8日 03版)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中全会的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改革事业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我国各项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度、阶段性以及美好远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迅速,但政治体制改革徘徊不前,成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一个制约因素,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显而易见,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也无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具体国情和人民意愿,特别是对我国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们以一些西方人士的标准和观点来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这种错误观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有悖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走西方的路子,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前提和关键,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的。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其他领域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忽略了这些成就,就难以认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全貌。我们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根本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动员体制和组织机制,不仅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且往往在社会重大事件和历史关口发挥了显著的优越性,不少国外人士也毫不隐晦地承认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是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经济的改革发展新突破,往往带来政治改革的新进步;政治改革的新举措,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正是政治改革逐步迈进的过程,两个过程互相促进,不可分离。所谓经济改革突前、政治改革滞后的观点,不符合事实,显然是偏颇和错误的。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中国改革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停滞不前,也不会一蹴而就,而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遵从历史逻辑,遵循发展规律,有步骤、有秩序地展开。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吸取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真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