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50年后,30%的报刊纸张将毁于自身老化
    ●中国内地完成数字化的报纸不到总量的5%
    ●数字化是保护开发历史报刊的最主要手段

    近现代华文报刊应快点数字化

    作者:本报记者 蔺玉红 龙 军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8日 05版)
    工作人员在对《申报》进行数字化加工。 本报通讯员 伍娟娟摄

        10月27日,为期三天的“国际图书馆东亚文献合作暨华文报刊数字化研讨会”在长沙闭幕。来自全球知名图书馆和汉学研究机构的250多名馆长和专家通过深入研讨,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对华文近现代报刊进行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中国理应走得再快一些。

    历史报刊文献是珍贵文化遗产

        根据新闻史学者的研究,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起步,最早可追溯到1807年(嘉庆十三年),这一年的6月4日,葡萄牙文《消息日报》在澳门正式创刊,这是目前可知在中国领土出版的最早的外文报纸。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嘉庆二十二年)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第一份中文报纸。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美查创办了《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后,大众性的华文报纸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出现。

        青苹果数据中心董事长唐五一介绍说,200年来,报纸这一传媒形式在中国本土以及沿着华侨迁徙的道路在东南亚、北美、欧洲迅速发展,全球创办的华文报纸约6400余种,保存完整的约4000种。其中,中国从清代至民国累积近2850种、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近2000种,1815年以来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累积超过1630种。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认为,近现代报刊是中国近现代文明进步的见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直接表达政治诉求,传播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它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史料,更是其他类型文献所不能替代的。

        倪俊明认为,近现代报刊是一座尚未被学者充分利用,而又极富史料价值的文献宝库。其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内容的广泛性、记叙的真实性、披露的连续性、报道的精细性。

        据倪俊明介绍,在我国,近现代报刊主要保存在一些大的图书馆,藏量较多的有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

    近现代报刊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虽然近现代报刊的历史不过百十年,但和宋元明清的古籍善本比起来,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保存危机。

        倪俊明告诉记者,国家图书馆的检测数据显示,国家图书馆所藏近现代文献,特别是报刊的纸张耐久性25年后将下降40%—50%。按照目前的老化速率,25年后,有40%的报纸耐折度将低于2次,60%的图书纸张的耐折度将低于10次,成为低劣纸或不坚固纸。50年后,有30%的图书、报刊纸张将毁于自身的老化过程之中。而以视为测定纸张保存情况良莠标准的酸碱值(PH值)测试结果也显示,国家图书馆20世纪20—40年代图书的PH值一般都低于6.0,属于较严重酸化。而早期报纸、期刊PH值,平均仅有4.1、4.2,为测试的14类文献中PH值最低的两种,属于严重酸化。

        倪俊明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的近现代报刊同样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境。由于广东大部分区域气候炎热、潮湿,直接加剧了近现代文献的酸化、老化。中山图书馆所藏近现代报刊几乎全属特别严重破损的“遗体保护状态”。

        “近现代报刊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对它们进行系统地整理、抢救已经刻不容缓。”倪俊明对记者说。

    加快近现代报刊数字化步伐

        如何保护这些近现代报刊,倪俊明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纸张脱酸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形成科学、安全、高效、经济的脱酸工艺,这是近代报刊原生性保护的关键;

        二是推动索引、名录、词典等检索工具,以及专题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进一步提高报刊资料的使用率;

        三是加强近现代报刊影印出版、缩微复制,特别是数字化加工,全面提高旧报刊再生性保护的水平。    

        厦门大学图书馆特藏与数字化部主任刘心舜也认为,数字化是现阶段做好历史报刊保护与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更长久地保存报刊信息,二是为更多的读者方便快捷地查找报刊信息。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旧报刊文献数字化方面,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已开发、制作多个颇具影响的旧期刊数据库,如《中国近代报刊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此外,重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师大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也已建成或正在建立一批近现代报刊数据库。

        “我们刚刚完成《光明日报》创刊以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工作。目前,中国内地已完成历史资料数据库的报纸有100多种,约占全国报纸总量的5%。清代至民国的近代报纸完成制作的只有《申报》(1872—1949)和《新华日报》(1935—1944),占全部数量的千分之一。”唐五一说,港澳台报纸数字化已经完成全刊数字化的只有香港《文汇报》(1946—)、《大公报》(1901—)和台湾《中央日报》(1920—)、《联合报》(1951—)以及联合报系的《经济日报》和《联合晚报》。

        “国内报纸数字化的主要困难是缺少投入资金。”唐五一告诉记者,2009年,青苹果数据中心提出“抢救、发掘、整合全球华文报纸历史文献,创建‘华文报纸文献数据库’发展规划”,准备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200年的4000种保存完整的报纸中,精选十分之一实施数字化,建立拥有4000亿汉字和4亿篇文章的海量历史报纸文献数据库。这一规划已经引起了湖南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华文报纸文献数据库所收集的报纸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其海量数据将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唐五一说。

        “提升华文历史报刊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水平,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紧迫课题。”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徐晓军对记者说。

    (本报长沙10月27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