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啤酒节的故事

    ——访慕尼黑市博物馆副馆长德灵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16日   07 版)

        今年是慕尼黑啤酒节诞生200周年庆典,迄今为止,除了因为战争和疾病流行中断24届,它已经举办了177届。我们所说的啤酒节,德国人实际上称它为 “十月节”。九月开幕的啤酒节为什么叫“十月节?”慕尼黑市博物馆副馆长德灵先生为本报记者讲起了啤酒节的故事。

        慕尼黑啤酒节诞生于1810年。那年10月12日,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与18岁的萨克森王国公主特蕾瑟举行了盛大婚礼。在这大喜的日子里,国王为他的臣民提供了免费啤酒和食物,邀请他们到西郊的一块大草地上与一对新人同庆。人们载歌载舞,庆典持续数日。17日,国王的骑兵还举行了一场赛马比赛,慕尼黑城内万人空巷。意犹未尽的人们把这块草地命名为特蕾瑟草地,并建议明年再搞欢庆活动。从那时起,“草地”成了这块特殊场地的代名词。从此,在这块“草地”上,人们一年又一年地相聚,举行各种比赛和游艺活动,这就是“十月节”。由于慕尼黑10月的天气已经转冷。后来,人们就将“十月节”提前到9月底举行。但规定最后一周必须要延伸到十月。所以,今天称它为“十月节”仍然名符其实。

        德灵介绍说,“十月节”被称为“啤酒节”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巴伐利亚在1806年才获得国家的地位。国王需要强化人们对这个年轻的国家的认同感。每到“十月节”,国王要巡视草地。草地中央设有国王帐篷,国王一家要到这里露面,并接受臣民的欢呼。后来,“草地”上逐渐出现了餐饮摊位,卖啤酒也越来越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大的啤酒生产商在慕尼黑安家落户,啤酒业成为该市重要的经济来源。1890年前后,大的啤酒商在“草地”上开始搭建大型帐篷销售啤酒。大帐篷的出现增加了饮酒的热闹气氛。这时,啤酒生产商开始为啤酒进入“草地”制定准入标准。这一方面保证了啤酒节啤酒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控制了啤酒的销售。直到今天,也只有6家当地的啤酒品牌可以进入“草地”。

        有意思的是,1919年当巴伐利亚同意加入德国,即魏玛共和国时,它提出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有保留慕尼黑啤酒规定的要求。后来德国的《啤酒法》和《食品法》都采用了当年慕尼黑人提出的要求,即啤酒不仅要规定酒精纯度,而且“啤酒仅允许使用麦芽、啤酒花和水为原料。”虽然上世纪80年代在欧盟的干预下,德国不得不承认其他国家生产的也是“啤酒”,但啤酒商都知道,要想让德国老百姓接受他们的啤酒,只能按照德国的标准生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啤酒节中断。1918年巴伐利亚国王也和其他欧洲王室一样被推翻。鉴于王室与啤酒节的关系,人们也曾怀疑它能否继续存在下去。1919年和1920年,人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办起了啤酒节。结果证明,尽管经济困难,人心痛苦,但人们心中仍然保留着对这种民间节日的兴趣。这时的啤酒节增添了不少娱乐活动,花花绿绿的装饰和丰富的游艺活动让人们暂时忘记了战争留下的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导致啤酒节停办。战后的1949年,慕尼黑人再次燃起举办啤酒节的念头。这一年,啤酒节加入了游行的内容。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女在猎枪和号角声中列队开进“草地”,这一传统保持至今。

        采访最后,德灵还特意提到了慕尼黑市长在开幕式呼喊的那句“O’zapft is!”,听不懂慕尼黑方言的人还以为他说“慕尼黑啤酒节开幕了”。其实,他只是在说:“啤酒打开啦。”在1950年的啤酒节上,时任慕尼黑市长的托马斯·韦默尔首次用木榔头敲开第一桶啤酒,并即兴用慕尼黑方言高呼“O’zapft is!(啤酒打开啦!)”。自那以后,每一次啤酒节开幕,时任的慕尼黑市长都要高喊“O’zapft is!”然后,人们开始欢呼,啤酒节就这样开始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