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抵制不良信息 弘扬主流文化

    ——红段子现象扫描

    光明网记者 崔益明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16日   05 版)

        由本报和中国移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移动杯”全国红段子有奖征文大赛10月16日正式拉开帷幕,主题为讴歌美好家乡。

        红段子并不仅仅是革命段子

        或许有不甚了解的读者认为红段子是一个政治名词,就是红色的革命段子,其实不然。我们现在讲的红段子实际上是和黄段子、灰段子这些低俗不良信息相对应的,主要有短信、彩信、彩铃、视频、动漫、手机小说等类型,不仅仅包括红色革命段子,还包括生活哲理类、励志短句、健康知识、节日祝福、幽默小品等,是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有先进性、思想性和知识性,催人奋进的手机短信。红段子的“红”并不局限于红色经典的“红”,还代表着中国的颜色“中国红”,还代表着生命力旺盛、积极向上的“红”,也代表着火爆、红红火火的“红”。

        红段子是中华短语文化和手机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与高科技文化的一次魅力碰撞。红段子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形式新。融合了短信、彩信、彩铃、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网络空间的色彩,是网络时代的“新文化形态”。二是模式新。红段子来源于大众、植根于大众、传播于大众,红段子运营推广的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三是功能新。红段子主题紧扣政府、社会、民生热点与关注点,以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健康和真情,传扬美德和理想,传播知识和文明,为健康网络文化搭建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

        红段子引发主流文化热潮

        红段子记录了中华盛世人们的理想、追求、情感、思念、喜悦和忧伤,以及所在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见证了亿万草根大众对当今盛世的理解和解读。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便在全国率先开展红段子系列活动,并已经连续举办多届红段子大赛。此后,中国移动的红段子活动拓展至重庆、浙江、上海、福建等全国多个省市,“红段子俱乐部”、“红色短信俱乐部”等纷纷成立,大家互相交流红色短信,弘扬红色文化。红段子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并从红段子衍生出“红言颂”、“金段子”等一系列红色手机文化活动,在我国新媒体领域乃至思想文化界,掀起一场弘扬主流文化的热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红段子引领健康手机新文化

        红段子之所以成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一道风景,是因为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释放了压抑情绪、娱乐了大众,有利于抒发民声、营造和谐氛围。红段子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使群众对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在正确引导下得以释放。红段子甚至被类比于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被寄予“外国人见面谈天气,中国人见面讲段子”的厚望。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超7亿,手机低俗不良短信的泛滥已成为新媒体传播中的一颗毒瘤。因此,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让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主流,塑造健康向上的手机网络文化,要疏堵结合、治理与建设并重。

        红段子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紧扣政府、社会、民生热点与关注点,传递的是健康和真情,传扬的是美德和理想,传播的是知识和文明,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并将主旋律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民众广泛欢迎。红段子传递健康、传系情感、传播知识、传送理想、传颂道德、传诵经典、传承文明,不仅是人民群众在自觉与手机不健康内容战斗的一次“亮剑”,更展现出“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的网络文化新理念,是“家书抵万金,短信只一毛”的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行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