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话】
1922年,冰心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儿童散文集《寄小读者》。既确立了冰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又为中国儿童散文确立了审美规范——坚守“儿童本位”立场,以“平视角”的姿态为中国儿童散文奠基。
散文是心灵史、情感史。儿童散文是现代散文的分支,既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又蕴涵独特的审美品格。儿童散文的读者主要是未成年人,而作者则多是成年人,以回顾童年、少年生活为主,真、善、美、趣是其书写旨归。一方面,需坚守“儿童本位”,抒写“儿童化”情感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有浓厚的趣味性。无论表现当下儿童的日常生活,还是抒写作家的童年记忆,皆应彰显童真、童趣。
散文写作需要丰富的人生体验,加上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从而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因此,冰心作为中国最早专为儿童写作散文的作家,开疆辟土殊为不易,确实功不可没。
她葆有童心,善于发现童真、童趣。冰心曾说,“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寄小读者·通讯一》)唯因童心永葆,方能发现童真、童趣,呵护童心,才能写出“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字。她在美国疗养期间,像小孩子那样随手埋名片,童心自然萌发,仿佛重返童年。“病中不必装大人,自然不妨重做小孩子!游山多半是独行,于是随时随地留下许多纪念,名片,西湖风景画,用过的纱巾等等,几乎满山中星罗棋布。”这种儿童性情流露于行文间,自然就能引起儿童共鸣。“我小时曾为一头折足的蟋蟀流泪,为一只受伤的黄雀呜咽:我小时候明白一切生命,在造物者眼中是一般大小的。”这博爱思想,恰好是童心世界的底色——没有边界感,没有功利心,一切听从于本能,彰显了可贵的童真。
她在儿童面前不设防,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冰心写给儿童的散文,不但不多虑“儿童不宜”,反而多写成年人的事情。或者说,愿意将自己成年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分享给儿童。此外,不遮掩成年人的忧虑、闲愁,不虚饰成年人的伟大和坚毅,不假设儿童看不懂,而是平等地对话、诉说。但凡所见所思所感,皆未做“儿童化”处理。这种绝对真实的情感态度,难能可贵,更容易感染儿童。“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责我不宜只以悱恻的思想,贡献你们……人生不止欢乐滑稽的一方面,病患与别离,知识带着酸汁的快乐之果。沉静的悲哀里,含有无限的庄严。伟大的人生中,是需要这种成分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五》)冰心给儿童写信,不止写欢乐,不止写阳春白雪,亦诉说自己病痛和愁思。因为人生本来如此,悲欢离合杂陈。这种真实,乃与小朋友肝胆相照,敞开心扉,毫无芥蒂。这样的交流,不设防,不迁就,不看低,绝对平等,委实不易。她甚至勇于和小朋友谈论诸如人生、友谊等重大的命题。若不可避免说教,用的却是那种朋友间推心置腹、促膝长谈的姿态和语气。
她善于运用儿童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冰心的语言独具特色。多用小词、短语、短句,清澈、玲珑,晓畅、通俗,却有诗的质感。情感温婉、平和,似低语、呢喃,仿佛能够看见一个诗一般和孩子说话的女子。在她的散文中,“母爱”是常出现的主题。母子血脉相连,母爱自然是冰心的心心念念。“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往事(一)》)“我”与莲的因缘,莲与荷的唇齿相依,就像母亲给予“我”的爱。借物抒情,歌咏母爱的柔韧、醇厚。“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寄小读者·通讯十》)“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往事》(一四))这稚气的童言,却以极简的方式,烛照爱的本质。“董在前牵着,父亲在旁扶着。晚风里上了山,直到门前。母亲,和仪,还有许多人,都到马前来接我。”(《往事》(一四))记叙儿时骑马归来,亲人环绕的温馨。语言清澈,语调和缓,情绪沉静,给人以“安宁”。
散文具有“平民化”“草根性”的特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和散文打交道最多,使用散文的频率最高。尤其是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阅读和写作散文最多。然而,“儿童散文”相当小众,写作者寥寥,纯正的“儿童散文”更是凤毛麟角。冰心为中国儿童散文奠基已近百年,这星星之火仍旧未呈燎原之势。在冰心诞辰120周年之际,重读冰心的儿童散文,既是纪念,又是确认她对中国儿童散文创作的奠基之功,更应该将其开创的“平视角”的儿童散文创作手法发扬光大。
(作者:张国龙,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