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十三)】
编者按
75年前,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入侵,以血肉之躯为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铺就壮阔征途。75年后,面对新征程、肩负新使命,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砥砺前行,在接续奋斗中凝聚起不惧风雨、勇闯险关的底气与力量。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光明智库邀请四位深受抗战精神熏陶的普通人,讲述自己珍藏的“抗战记忆”,并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相关重要论述深入学习思考,以此缅怀先烈、纪念逝者,在不忘历史中筑牢信仰高地、守护和平之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回望·讲述】
一根“接力棒” 四代从军梦
讲述人:湖北省黄冈市消防救援支队文员 徐普查
这是一段我爷爷徐本慎、我父亲徐国顺接续抗日的历史。
1938年,日军入侵湖北,打猎出身的爷爷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我老家徐家湾和邻近村庄杀光、烧光、抢光的残暴行径,毅然投入抗日斗争。1939年9月的一天,爷爷带着我父亲在村后山打猎,突然看到邻村火光冲天,猜到日军又进村“扫荡”了。血气方刚的他提起猎枪猎刀,带着父亲朝邻村奔去,刚入村不久,就发现一位妇女被日本兵纠缠、撕扯。爷爷举起猎刀狠狠刺死了日本兵,带着父亲和那位妇女往村南头逃去。没走多远又遇到了一个日本兵。爷爷迅速举枪击毙了他,但其他日本兵听到枪声,蜂拥而来。三人逃进一个山洞,洞中恰巧藏着村里的不少老乡。不远处,日军已经集结起来,准备进山搜人了。情形危急,爷爷毅然钻出山洞,以自己为诱饵引开敌人。临别时,他给父亲留下最后的叮嘱:是好男儿就要当兵保家卫国,舍小家保大家。
爷爷牺牲了。他用生命解救了整个山洞里的人,也激发了我父亲的抗日斗志,唤醒了乡亲们抵御外敌的爱国热情。不久,几个邻村组织起一支由200多名青年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我父亲成为其中一员,以为日军理发为名搜集情报。父亲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探察敌情,帮助游击队打赢了不少硬仗。正是在广泛而持久的敌后武装斗争中,当地日军兵力被极大削弱,抗日力量不断积蓄,写下了一部鄂东农民抗日救国的史诗。
一根“接力棒”,四代从军梦。爷爷的遗言、父亲的行动,鞭策着我和儿子继承家风、入伍从军。自1985年入伍以来,我先后参加过追捕杀人犯、抗洪抢险、扑火救灾、抗击疫情等108次各种“战斗”。今年春节前,我的儿子徐世超从武警湖北总队某支队回乡探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父子俩主动参与到黄冈三所医院紧急改造病区的志愿活动中,不分昼夜一趟趟搬运医疗器材,即使弄伤了手脚,仍咬牙坚持。随后,我和儿子又联系全国爱心人士,为黄冈灾区捐赠价值130多万元的紧缺救援物资,并为抗战老兵、烈士家属、医院等免费送去蔬菜2.6万多斤。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将传承好这种精神,把这根宝贵的“接力棒”一直传下去。
沂蒙精神薪火续 红色家风三代传
讲述人:“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 于爱梅
我的奶奶王换于很早就参加了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至1943年沂蒙根据地最艰难的时候,她带领全家办起战时托儿所,抚养42名革命后代长大成人。奶奶对母亲和婶子说:如果八路军、烈士的孩子死了,他们可能就断了血脉。咱就是豁上命,也得给他们保住根。她还冒着生命危险,数十年保存党的重要机密文件《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不惜代价救护伤员、卖地筹款安葬革命烈士,被根据地党政军民亲切地称为“沂蒙母亲”。
我的母亲张淑贞是奶奶的得力助手,她一生听党话、跟党走。临终前,她把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共18939.8元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2018年12月20日,拥有80年党龄的她走完了105岁的人生历程,是沂蒙山区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
在奶奶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2004年起,我走上拥军优属道路,投入弘扬沂蒙精神的实践中。
十多年来,我从工资里一点一滴挤出20多万元,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手工缝制鞋垫2万多双、购买地方特产7万公斤、筹集战士急需用品200多件,先后到60多支部队哨所走访慰问,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走到哪里,我就把沂蒙精神和红嫂故事带到哪里。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展览馆、教育基地等组织的宣讲报告会,只要有可能,我都自费前去。有时宣讲安排得很紧,一场接一场,我就日夜加班进行准备。2017年冬天、2018年下半年,我多次带着伤痛奔走宣讲。
2016年6月,我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现在已有会员136人,宣讲员20多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发动会员筹措60000多元资金和价值5000多元的物资支援武汉,我自己家庭捐款6000多元。
2013年、2016年,我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他曾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的奶奶、母亲,还有更多红嫂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构建起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坐标,我和家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为指引,义无反顾地奔走在传承沂蒙精神、推进新时代爱党拥军的大道上。
跨越时空的和平呼声
讲述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建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承载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也寄托了一份千钧之重的家国情怀。我来此工作的五年里,常被一些人与事打动。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与读者分享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一对耄耋夫妇与两万多张照片的故事。2018年12月7日,91岁的祁恩芝与83岁的刘健芝来到纪念馆,捐赠了他们从1994年到2002年拍摄的1008张胶片底片,以及2002年至2018年拍摄的22286张数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纪念馆在24年里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各类活动。
刘健芝1943年加入八路军,在胶东半岛积极抗日,对抗战有着特殊的记忆。20多年前,两位老人第一次来到纪念馆拍摄纪念活动,当天,有位女士用白布擦拭浮雕、低头默哀,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他们,并坚定了他们为哀悼者、悼念活动拍照的念头。拍摄24年从未中止,直到今天,两位老人还在坚持这项“事业”。
第二个是一位旅日华侨用毕生力量捍卫历史真相的故事。1939年1月,林伯耀出生在日本,儿时备受日本人歧视的他,上大学后组织了中国研究会,明确了一生的事业方向:揭露日本侵华历史,为中国同胞伸张正义。
1978年,作为旅日华侨青年运动负责人,他第一次到南京,提出了在南京建设纪念馆的建议。1997年,他和松冈环、由木荣司等日本友人一起筹建了“日本南京大屠杀60周年全国联络会”,收集侵略者的实证资料。2003年,林先生与旅日华侨林同春等14名侨胞向纪念馆捐赠了和平大钟,他还从国外购买到一挺当年日军十八师团使用过的三联式重机枪,拆卸后分三次运回国。去年见到林先生时,他对我说:“我年纪大了,今后的事你们要多努力啊!”林先生的爱国心、民族情激励着后人捍卫和平、矢志复兴。
第三个是一位外国青年与一首歌曲的故事。1937年12月,鼓楼医院加拿大籍外科医生理查德·布莱迪送妻女到香港,返回时被日本侵略者阻拦,1938年2月才回到南京。
80多年后,理查德的后人梅根·布莱迪在纪念馆参观时,被美国人明妮·魏特琳救助妇女儿童的故事打动,遂写下歌曲《感同身受》发给我,希望以歌曲唤起世界青年对这段历史的感同身受。2018年12月14日,梅根特意赶到纪念馆为参观者清唱了这首歌。后来,纪念馆利用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的平台持续开展国际和平教育,3年来培训了3000多名境外青少年,向世界播撒了更多和平种子。
一对耄耋老人、一位旅日华侨、一名外籍青年,他们以不同视角和方式跨越时空,凝聚起向上、向善、呼唤和平的力量,时时启迪人们: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八十二烈士英勇精神伴我前行
讲述人: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战士 王耕宇
我是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17级本科生,自小就有一个从军梦。军旅生活是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是一次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而我真正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应追溯到一次扫墓活动。
那年清明节,我随部队徒步行走20公里来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扫墓。缅怀仪式上,一位老者动容地讲述了八十二烈士的故事:在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大规模“扫荡”中,为保障主力部队安全转移,82位战士打退日伪军5次冲锋,子弹用完就开始白刃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战场上,只留下一面布满弹孔的旗帜……英雄的故事滚烫如火,深烙在我心里。
自此之后,我更加努力,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冲锋在前;每当连队增设新型装备,我就抢先钻研、积极学习……我被评为“优秀义务兵”,当上了新兵连班长,也在实践中更加理解八十二烈士的崇高精神。
前不久,安徽汛情严重。部队组织人员参加抗洪抢险,经过再三争取,我获得了赶赴前线的机会。抵达灾区次日,我一大早就和战友们登上防洪大堤,装石填土、转运沙袋、固定滑坡……险情刻不容缓,我手里的铁锹数小时没停过。突然,一位老人拉住我,眼中闪着泪光念叨:“小伙子,你们辛苦了。”那一刻,我才发现,手指关节处已多处磨烂,全身酸痛不已。
我深知,在未来军旅生涯中还有更多险滩要涉,还有更多畏途要闯,而我要做的就是穿上战靴、端稳步枪,传承八十二烈士可贵精神,在强军路上奋勇前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刘小兵、章文、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通讯员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