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9日 星期六

    为深海科考搭建桥梁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唐嘉陵

    作者: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网记者 赵雨曦 马亚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9日 01版)

        唐嘉陵近照光明网记者 马亚南摄/光明图片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他是一名80后,2006年进入载人深潜领域,成为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潜航员;2012年,他驾驶“蛟龙号”,最大下潜作业深度达到7062米,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如今,他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

        他就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唐嘉陵,一个向海而生、笑容灿烂的“载人深潜英雄”。

    赤子之心

        2006年下半年,正当唐嘉陵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心无旁骛地为考研冲刺时,一则招收深潜试航员的通知激起他对海洋的向往。经过初选,他与另外一名同学来到青岛参加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织的深潜试航员选拔。

        “这个行业肯定会有风险,但我还是选择试一试,希望能够做些国家急需的事情。”通过层层选拔,2006年12月,唐嘉陵成为“蛟龙号”首批深潜试航员,来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设计单位——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接受培训。

        “刚开始,学习基本理论课程,包括船舶、液压、机械、电子和潜水器材料等原理知识,还接受了体能和心理训练。”在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的幽闭训练中,唐嘉陵进入一个逼仄的漆黑空间,在里面一待就是12个小时。这样的训练进行了两次,为了模拟实战环境,后来又从陆地转移到水中。

        从水池到江水,从海面到正式下潜,在教练叶聪的带领下,两名深潜试航员在仅能容纳三人的球体生命舱中进行半军事化的学习和训练。“其间,心理也曾出现恐惧,我就一遍遍地想象自己处于下潜状态,细想操作流程,细数操作动作。慢慢熟悉以后,心里有了底,自然就不再害怕了。”唐嘉陵回忆。

        从2009年起,唐嘉陵开始投身深海大洋事业第一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先后参加3000米、5000米和7000米海试,并于2012年6月27日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062米——这也是迄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的最大深度。

        海试中,每当遭遇恶劣海况或需要长时间水面漂泊时,唐嘉陵都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主动要求参加时间最长、最颠簸、最难受的试验任务。迄今为止,他共执行深潜任务70余次,作为主驾驶员驾驶“蛟龙号”下潜40多次。正是这样一次次实战,让唐嘉陵在潜航经验、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上得到极大提升。

    走向深海

        走向深海,时刻面临着未知的挑战。潜航员是第一责任人,既要保证装备和人员的安全,也要最大限度地把科学资料和样品带回来。

        亲历的一场虚惊,至今令唐嘉陵记忆犹新:“一次在某海域下潜到两三千米深度时,我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窗外的情况,突然间出现了几根绳索一样的东西挂在前方五六米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绳索——对于深海装备来说,绳索很可能是致命的,因为被缠绕后很难脱身。我将潜水器作了急停、上升操作后去探个究竟,发现原来是深海章鱼的触角,吸附在海底。”

        在海底一处死火山喷口的取样作业,同样让唐嘉陵念念不忘:“由于潜水器停靠的压力,再加上不断的冲击和晃动,死火山的外壳被蹭掉了,内部热液开始往外喷,竟然将‘蛟龙号’侧面的浮力块烧出一个直径20厘米的黑疤。如果浮力块被烧掉,就可能与本体脱离造成浮力损失,给潜水器回到海面造成困难。”回来后,他及时总结这次经验教训,优化了潜水器在热液区的工作路径,以便今后能够更加安全地在深海作业。

        驾驶“蛟龙号”遨游海底,既有惊险冒汗的一幕,也有一饱眼福的时刻。在唐嘉陵看来,能够看到纯粹的远离人类活动的壮丽景象,是潜航员这份职业最大的福利。

        唐嘉陵两次驾驶“蛟龙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相距不远的两个海区带给他截然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好像到达一个荒芜的星球,在水下待了两三个小时,没有见到一个生物。第二次下潜,我们带了一块诱饵。一开始,深海都是泥沙沉积物,没有什么生物。半小时后,就看到粉红色的甲壳类生物像蚂蚁一样从沉积物中慢慢爬出来,远远地有鱼游过来,还有椭圆形的多足类生物,拥有银色的背部和金色的触角。”

        尽管大洋深处属于人类禁区,但仍然有许多五彩斑斓的神奇生物存在,远远超出人类的认识。这样的感受,让唐嘉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近几年,我们做试验性应用去了海底的硫化物区域,见到许多生物群落依靠海底火山喷出的热液作为营养和能量来源,形成了独立于光合作用以外的存在。把这些新物种样品和海洋环境数据带回来供科学家分析,相信一定会对海洋科学的发展大有帮助。”

    前进动力

        “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载人深潜精神标语随处可见。在2017年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唐嘉陵作为“蛟龙号”团队的代表,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也正是那一次经历,让他对载人深潜精神有了更多体会与感悟。

        “更好的潜航员,要更好地适应国家海洋科学发展的需要。”总书记的这句话,唐嘉陵一直铭记于心。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潜航员?唐嘉陵有了答案:“从事这项工作,首先,要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坚定理想和信念,爱岗敬业,迎难而上。其次,专业技术能力要过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底、遇事不慌,经受住突发情况与困难风险的考验。最后,要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为维系科学家与海洋、海洋装备与水下运行发挥桥梁作用。‘蛟龙号’是为深海科考服务的,潜航员既是操作人员也是半个科学家,要成为海洋科学家走向深海的桥梁,更好地服务国家深海事业。”

        目前,唐嘉陵所在的技术团队有8名在役潜航员,还有10余名技术人员,大家共同组成了面向“蛟龙号”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障团队。“从研发到海试再到应用,‘蛟龙号’是一个个团队接力干出来的。就拿技术保障团队来说,从事‘蛟龙号’工作七八年了,平均年龄只有33岁。”唐嘉陵介绍,执行海试任务时,船上几十个人,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出现一点闪失都会给整体任务进度造成影响,给国家投入造成损失。为此,大家在海上风雨同舟、善于协作、相互信任。记得有一次,为了保障第二天的下潜任务,大家一直干到凌晨三点钟,裹着沾满油污的衣服倒下就睡,休息两个小时后又爬起来布放装备。大家之所以这么拼,就是因为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把宝贵的青春时光奉献给祖国的深海事业。

        眼下,“蛟龙号”完成升级,即将进行新的业务化运行,唐嘉陵与同事们整装待发,准备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希望这艘‘大国重器’尽快转变为‘大国利器’,发挥好在深海科考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希望未来的海上任务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让我们能够为人类探索深海大洋作出新的贡献。”

    奋斗的青春最出彩

        如果说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那么奋斗就是青春的本色。全国道德模范、“载人深潜英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因为“蛟龙号”,凭借执着的追求、锐意的进取和大胆的创新,唐嘉陵成为同龄人中令人羡慕的佼佼者,他的青春注定不再平凡。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会一帆风顺,也没有哪一个人的青春该被无端挥霍,美丽的青春需要奋斗作为注脚。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充满渴望与激情,到身处半封闭的单调环境中接受系统的学习和严酷的训练,再到历经一次次海试磨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深海潜航员……一路走来,唐嘉陵经历颇多,也收获颇多。他的成功来自于坚强的意志、辛勤的汗水和奋斗的激情,绝非偶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这是人生最大的际遇,也是最大的考验。“更好的潜航员,要更好地适应国家海洋科学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为以唐嘉陵为代表的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指明了发展方向,鼓舞着他们向深海进发的勇气与信心。同样,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新时代青年提出殷切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逐梦路上,只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像唐嘉陵一样,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过出青春最美的模样。

        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展开,等待有为青年去描绘属于自己的辉煌。让我们与唐嘉陵一起,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时代的舞台上成就事业华章。

        (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网记者 赵雨曦 马亚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