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这个五一假期,来到橘子洲头,漫步在静谧的林荫道,凭栏眺望湘江,成为很多湖南长沙市民的选择。
污染少了、河道畅了、水质好了、景色美了……在具有“山水洲城”独特风貌的长沙,水早已嵌入这座城市的灵魂。
长沙市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尾闾,水系发达,河网密布。近年来,长沙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产业转型、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品质长沙结合起来,突出“山水洲城”特色,走出了一条南方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圭塘河“逆袭”:昔日“龙须沟”今日“风景线”
初夏时节,走在圭塘河二期生态景观公园,各类植被相映成趣,市民漫步河边亲水栈道,如在画中徜徉。
圭塘河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是浏阳河汇入湘江前的最后一条支流,也是长沙市中心城区最长的城市内河。在许多老长沙的印象中,儿时的圭塘河,不仅清澈宜人,还是捕鱼捉虾的好去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沿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直排入河,圭塘河成了“龙须沟”,多处水质长期为劣V类。
为还星城儿女一河碧水,近年来,长沙以“河长制”为抓手治理河流,雨花区创新探索“6+治河模式”,全力推动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拆违控违、引水工程、生态景观建设等“组合拳”,让圭塘河实现了提升水质和改善滨水环境的有机结合,昔日“龙须沟”变为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风景线”。
“圭塘河的治理其实面临过不少困境,但通过不断理顺工作思路,精准治河,有效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参与圭塘河治理工作的雨花国资经营集团监事会主席邓友告诉记者。
如何围绕一河清水做文章,造福一方百姓?圭塘河岸滨水公园是答案之一。滨水公园于2014年开工建设,形成了河湖连通、湿地净化等自然呼吸的水生态系统,疏林草地、花海长廊等精致景观系统,逐渐成为“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其中,长沙首个海绵城市示范公园——圭塘河井塘城市“双修”与海绵建设示范公园项目也于2018年启动建设。该项目集河道整治、地下及地下水处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景观、生态产业五大工程于一体,营造更为生态、动人的滨水风景。
圭塘河是长沙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也是长沙市坚持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提升水质量,改善人居水环境的缩影。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保水从增绿抓起,完成江河水岸滩地绿化769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公顷,并对主要支流源头封山育林,每年增加500万立方米涵养水源。同时,开展高污企业退出专项整治,先后否决涉水污染项目460个,退出各类污染隐患企业398家,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项目进入。
小微水体治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长沙市水资源丰富,除了湘江、浏阳河等大江大河外,还有数目庞大且流动性较差的沟渠塘坝。这些小微水体也被称为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水资源的污染给长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017年,长沙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管水治水到村进组入户,巧用各种创新方法,打通小微水体整治的“最后一公里”。
其中,生态修复的方法颇具代表性。记者在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看到,当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通过小型湿地过滤、生态草沟修复、雨水径流区域改造等,建立各种水体的缓冲带,达到污染拦截、滞留、净化等作用。
同时,当地还结合大众垸水系连通工程,加速水体流动,并将湖泊河道打造成大型湿地,开展水体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使水质达标排放至湘江。
治理小微水体,除了注重“水”,长沙市还在“岸”上苦下功夫。
在距离复胜村不远的湘江村,该地自2018年起,便开始推广“三池一地”,重点推广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其中,三级化粪池主要解决厕所黑水,隔油池主要解决厨房污水,堆沤池主要解决日常生活湿垃圾,人工湿地则主要解决农村生活灰水和化粪池、隔油池的尾水。
2019年,长沙市政府将推进小微水体管护纳入民生实事之一,实现了小微水体管护全覆盖并建成了20个小微水体示范片区。
长沙市在大力治理河湖环境,给居民带来美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望城区盘龙岭村,当地采用了“荷虾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模式。水中有龙虾,小龙虾摄食有害昆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自然的方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治理污染。水面有荷花,池塘里种植荷花等水生景观植物,将池塘打造成一处水岸新景。
龙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盘龙岭村成立了村土地专业合作社,由传统的分散养殖变为现代化规模种养,并与长沙当地著名餐饮集团对接,达成龙虾供销协议。在此模式下,当地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016年的4万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余元,2019年全村各贫困户分红均在5000元以上。
后湖“转身”:从“生态兴”到“文明兴”
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片近600亩的水域环绕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被称作后湖。
过去一段时间,岳麓山脚下三所高校不断发展,后湖片区却逐渐成为大学城里的城中村。高校学生公寓和居民区的生活污水直排后湖,湖水一点点发臭;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直接倾倒湖里,水域一年年缩小。
2015年,一场生态攻坚战打响。
首先,向违章建筑宣战。为了全面斩断污染源,长沙岳麓区铁腕拆除后湖周边违章建筑60余万平方米。食品加工厂、废品回收站等600多家企业、门店随之关停。
水环境是重中之重,“长治久清”成为整治目标。“由于淤泥过深,传统的清淤设备进场施工难度大。”工程负责人介绍,直至2017年底总共清理外运了60余万立方米淤泥,才彻底根除后湖长年累月淤积的污染物。同时,后湖周围建起截污管道,将周边污水全面截流至岳麓污水处理厂。
如何力保一湖活水?整治工程一方面在后湖内部铺设循环管道,加速流动循环,另一方面将附近靳江的河水引入后湖,确保枯水季节的水位和水质。2018年6月,后湖完成全面注水,一湖碧水呈现在人们眼前。
同时,长沙拉通湖大路、麻园路等7条市政道路,对348栋民居实施有机改造,城中村变成了湖湘韵味与现代元素交融的后湖新村。
与生态品质一道改观的是后湖的产业方向。在长沙,后湖片区因“艺术培训”而出名,却也因产业品质低、规模小、业态混杂而颇受诟病。环湖而立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与岳麓区结成“环后湖区校联盟”共同助力艺术园崛起。综合整治后开园的后湖艺术园定位于“大文创”“大科创”,致力打造创意设计小镇、艺术小镇、科创梦想小镇。
在后湖艺术园的规划图上,用不同的颜色将这片区域一分为三——科技创新区、文化创意区、水环境整治区。其中,科技创新区打造岳麓·中建智慧谷,将依托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科技城“产学研”转化提供空间和载体。文化创意区,则采取“名家+名室+名企”模式,利用高校资源打造创意设计、艺术、科创梦想等特色小镇,重点引进教育培训、艺术设计、文化创意、艺术创作等四大类企业。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训德说:“生态兴则文明兴,青山绿水和文化脉络间的这片土地充满着活力,对创作、对艺术家的成长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同时对大学科技城10万大学生、对700万长沙人来说,这里也是一个文化大花园。”
(本报记者 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