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在全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复工复产的形势下,作为和产业关系最密切的职业院校,如何与企业结成真正的战略伙伴?如何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如何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是广大职业院校正在接受的考验。
组织顶岗实习,解决企业用人缺口
企业复工复产后,首先遭遇到人手短缺的问题。某智能制造装备设计、研发以及技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疫情暴发以来,就接到深圳、南京等地口罩机厂商技术服务的订单,但苦于缺乏人手,左支右绌,难以招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闻讯后紧急组织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学院25名“富纳班”学员赶赴生产一线,奔赴江锦、博众和深圳杰士德公司,投身医用口罩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为了保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抗疫物资,学院把毕业设计放到了顶岗实习的现场。机械装备制造专业的段富耀同学准备将医用口罩生产线中“打片机”的组装和调试的SOP(标准作业流程)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在学校的教室里是想不出来的,也能见证职业院校的同学们积极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时刻。
地处长三角制造业重镇昆山的登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就与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工业视觉产业专班,为全球顶尖的工业视觉系统制造商康耐视公司定向培养售后工程师。目前,首批富纳登云订单班学员已整装待发,即将奔赴生产前线,专门攻克智能制造生产线上的工业视觉难题。
在企业复工复产急需人手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率先有序启动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计划,体现了校企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但是,也有不少院校犹豫不决,观望不前,怕担责任。岂不知没有企业的尽快复工复产,就没有2020届毕业生的顺畅就业。
组建研发团队,破解企业技术难题
“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这是职业院校的使命所在、责任所系。此次疫情防控为校企研发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进一步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提升了职业院校在产业中的影响力。职业院校特别是列入双高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一定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加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力度,成为区域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
职业院校或者院校群体及时为复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期,部分职业院校受某企业所托为其优化口罩耳焊工艺、对医用口罩产线切片机关键零部件进行改造的消息不断传来,既为企业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抢得了宝贵的时间,又深化了校企在技术层面的合作和互信。
职业院校就应该积极面向本地中小企业,组建跨校、跨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主动赴复工复产企业调研,把企业急需的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摸排准确,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复工企业的燃眉之急。
开展在线技能培训,化解企业裁员风险
受疫情持续影响,很多企业员工面临下岗失业的风险。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加以扶持,但高昂的人员成本,仍然让很多企业难以承受。
为了留住员工稳定军心,一些企业开始了自救行动,通过企业大学,联合多所职业院校,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通过腾讯课堂、企业微信开设疫相关专题课程,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智能制造数字化学习资源,适时提升员工技能储备,效果可期。
应该说,企业复工复产正在倒逼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办学理念到办学体制,从教学模式到学习模式。如果职业院校真正把企业当客户,树立起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应该针对企业生产的淡旺季来安排教学计划。一般来说,春季是企业用工旺季,7—8月相对清淡,9—12月会迎来一波小高峰。但职业院校的学期安排,恰恰与企业的生产周期相反。如果职业院校能够作为企业的人才蓄水池,当企业进入生产旺季急需员工时,及时释放实习生,帮助企业生产。当企业生产进入淡季,人员由富余时,职业院校又能够像海绵那样吸纳员工进行继续教育,这才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机理。
校企合作迭代,结成命运共同体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无不以紧密的校企合作为纽带。我们常常听到职业院校抱怨“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是不是要扪心自问,职业院校是否真的了解企业的诉求?我们到底有什么能力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从职业院校的角度考察,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与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这是职业院校的天职。无论如何,只有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
疫情过后,全球产业结构也将会有很大的调整,安全、卫生、健康、环保、人工智能类产业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所有的职业院校都要未雨绸缪,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抢抓人才培养先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百所国家示范校联手百家企业发表了《北京宣言》,呼吁校企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体现了职业教育国家队的担当。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全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双高”建设的200所高职院校应该挺身而出。
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校企双方如果能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那么,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的强力支撑,为拉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者:单强,系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民办职教分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