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访名家】
开栏的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真情。
新春的脚步一日日走近,我们的记者又一次出发,探访全国各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众多名家,并把最深的祝福和最美的祝愿,送给这些可敬可爱的知识分子。
他们之中,有百岁画家、“最美奋斗者”周令钊,有法学家、“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有九十高龄的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怀中,有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佳洱,有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有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
他们专业有别、个性迥异,但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访名家》系列专栏,陆续刊发记者从各地发回的报道,与广大读者一起,了解这些名家的现状,倾听他们的心声,感知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怀。
冬日的南京,雨丝纷纷,寒风裹挟着冷意。马鞍山路和这座历史名城大部分道路一样,被挺拔的梧桐树遮盖,四周为静谧的居民区所环绕。在这条看似普通的马路边一条小巷里,隐居着一位见证并改变中国历史的老人——胡福明。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我回家了!”这是胡福明当时在赴京领奖后,受邀到光明日报社后说的第一句话。
回溯42年前,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作为主要起草人,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刊发在《光明日报》上。这篇文章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了一声春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全国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
一见到记者,胡福明便眯着眼笑开了。谈到与《光明日报》的缘分,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言语中流露着亲切。“一篇六千字的文章,定稿历时8个月,当时光明日报社的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等同志和我一起参与了修改。”胡福明说,“转眼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我对光明日报社的情感却历久弥新,可以说,光明日报社是我的家。”在胡福明看来,《光明日报》作为一份理论性强、为知识分子爱读的报纸,应当牢牢地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将实践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进行宣传报道。
这些年,在胡福明的书桌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都是他经常翻阅的材料。他仍在思考更多、更迫切的现实问题。当记者问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有哪些研究时,老人眼中闪着光亮。
“世界上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得那么好。”胡福明给记者列举了四个例子,以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深与高远。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减少贫困、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好的老百姓“吃饭”问题,终于在当下得到了解决。其次是矢志不渝地搞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再次就是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并且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最后是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因岁月驱使,年轮更替,胡福明的视力已大不如前,执笔写字的次数渐渐少了,但对于国情、省情,他仍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谈全面从严治党,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谈提升江苏企业竞争力,谈科技成果转化……他忘我地讲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望着这位胸怀天下的知识分子,记者不禁为他拥有的一颗与时俱进、乐于思考的心而深深折服。
这个一直走在思索路上的时代老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向前,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几十年来,他思想的脚步一直紧跟着时代脉搏。其中,正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关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关于《光明日报》如何与知识分子加强互动,老人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光明日报》要保持好与知识分子的密切联系,我的看法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此作为整个报纸的指导思想。”胡福明说,“知识分子需要鼓励、引导,而《光明日报》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更要担负起自身的使命。报社要为知识界提供服务,同时要反映他们合理的诉求。”
胡老的一番话,不禁令记者想到,去年在《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了报社“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要求。胡福明作为一个一直“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的知识分子,其所思所想,与总书记对于《光明日报》的嘱咐与寄托,是相一致的。
先生精神矍铄,思想不停。在采访临近尾声时,他对记者说:“党和人民培育我多年,讲课、写文章、宣传马列,也不足以回报党和人民。现在,我的眼睛不好了,但我每天还会让老伴儿为我读报刊,有机会也会参加一些会议,希望能跟上这个时代,继续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离开胡老家时,已至正午,阳光不知何时出现,洒落在住所的庭院,门前松柏越发显得苍翠。胡老坚持送记者到门口,他说,过年了,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希望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坚实,希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断照亮每一个国人的未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