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环保部首次启用蝴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其中江苏南京选点初步定在紫金山和栖霞山等地。其实,南京坚持蝴蝶监测已有多年,更出了一位“蝴蝶教授”,他带领500多名志愿者在江苏建立了150多个蝴蝶监测点关注气候变化,向数万名中小学生传播环保理念。
“蝴蝶教授”就是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
1989年,刚从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李朝晖就开始了蝴蝶研究。2010年,在中德蝴蝶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研讨会上,李朝晖首次了解到欧美许多国家利用蝴蝶监测气候与环境变化,不仅成本低,而且预测效果颇佳。在英德等欧美发达国家,蝴蝶监测已经成为全民性的环保公益活动。
“为什么不能在中国使用蝴蝶监测气候与环境变化呢?”一个想法在李朝晖心中萌发,却遭到国外专家的质疑:“蝴蝶监测是一项公益性活动,需要公众具有较高的志愿者意识和科学素养,在中国恐怕行不通。”“不,中国人也热心环保与公益,一样能搞蝴蝶监测!”从此,李朝晖频频走进江苏各地的中小学,向孩子们宣扬环保知识,建立蝴蝶监测站。
李朝晖走到哪里,投身环保的志愿精神就播撒在哪里。南京30多所学校的500多名学生与家长被李朝晖的精神感动,志愿成为他的“蝶报员”。李朝晖和志愿者们在江苏建立了150个随机监测点与50多条监测样线。
为什么小小的蝴蝶能够监测气候与环境变化?“蝴蝶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远超过鸟类和其他昆虫,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灵敏性环境变化指示生物,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李朝晖告诉记者,蝴蝶的生存和繁衍都与外部环境的温度、湿度、风力息息相关。通过分析蝶类种群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等,可以监测和预警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生物层面科学地反映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作用。
“虽然目前运用蝴蝶预测短期突发的极端天气还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领域,但有鉴于国外通过蝴蝶预报未来50年到100年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来看,只要继续钻研,一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李朝晖说,蝴蝶监测的数据和结论可以为人类了解气候变化和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现在,参与这项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我很有信心把它做成一项全民公益活动。让蝴蝶成为气候变化的预报员和环境的保护神,是我最大的梦想!”说起蝴蝶监测的未来,李朝晖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