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日前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这位一直对科普寄予很大热情的青年科学家,一直在思考:科学家在开展科学传播时有哪些顾虑?在体制机制上面临什么障碍,如何破解这些障碍?
中青年科学家应成为科普的中坚力量
常有人问我:科研和科普会不会冲突?时间分配上有冲突是必然的;但我认为,科研和科普是一种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对科学家个体而言,科研做好了,顺便做科普不是难事。就科学整体发展而言,赢得公众和政府对相关学科的重视和支持,有助于增加经费投入,形成科研与科学传播的良性循环。
在我看来,处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科学家有责任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但中国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中青年科学家。我曾到一所中学做科普讲座,学生们一直以为来的会是一位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长者。这种情况并不正常。
中青年科学家之所以要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一是我们与科普的主要受众,即青少年有天然亲和力。中青年学者在年龄上贴近青少年受众,比较容易沟通。而且我们正处于科研一线,亲身经历更加鲜活,更容易吸引未来一代投身科学事业。
二是中青年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最前沿,他们既能捕捉到科学热点,又能准确地了解公众对哪些科学内容感兴趣、希望了解哪些问题。而这恰恰是科普作家和媒体从业者很难同时具备的。此外,中青年学者创作的科普作品往往个性突出、观点鲜明,更契合青少年学生的“口味”。
三是能熟练掌握多种传播技术,传播形式多样。我本人除了在传统媒体发表科普文章,还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同时也在熟悉虚拟现实、动画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和表现方式。从反馈看,这种主动出击、多渠道、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比常规的科普报告、单一的科普文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青年科学家为何不愿做科普
现实是,我这个年龄层的同行很少有人投身科学传播。科学传播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大家心里也都明白,那是什么阻碍中青年科学家做科普呢?
客观上说,青年学者面临着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科普能力提升和时间分配上存在现实困难。
一方面,青年学者大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或博士后出站,刚刚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积累有限、学科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足,对本人研究领域之外的知识了解不够。另一方面,往往缺乏科学传播的训练和经验。科普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并非易事,相当部分的青年学者只会撰写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不了解科学传播的技巧,不清楚该如何满足受众的心理预期。
同时,科学家的核心任务还是科学研究,申请科研项目资助、野外科考、实验室研究和数据分析、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加之青年科学家大多刚刚建立家庭,确实难有多余精力用于科学传播。
从学术圈的内部评价机制来说,有些科学家嘴上说科普很重要,但内心深处仍然轻视或不屑做科普,甚至认为是“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做科普”。在这种状态下,做科普并不会给中青年科学家在学术圈内的形象加分,反而会被认为是“好出风头”“想出名”,对个人形象塑造甚至是负面的。这是影响科学家做科普的主要障碍,若不加以改变,将阻碍科普事业的发展。
从更现实的角度讲,我国还没有建立鼓励科学家做科普的激励机制。科普不能当饭吃,无法解决工资收入问题,也使科学界对科普热情不高。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媒体是科普的主要载体,不少科学家在进行科学传播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被媒体误读或夸大的情况,原本一腔热血投入科学传播,却因被误读碰得灰头土脸。因此,我恳请媒体采访科学家或发布科普作品时,要尊重科学家的专业意见,同时要认识到科学家对科研领域之外知识的局限性。
关于设立国家科普奖的建议
针对我国科研工作者缺乏动力投入科学传播的现状,结合我自己的科普实践,提出几条建议供大家讨论。
首先,建议在科技奖励体系中设立国家科学普及奖。对国家长远发展而言,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是科学发展的两翼,不可偏废。科学普及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影响深远,要从国家层面肯定科普工作的重要价值。另外,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应明确要求开展适度的科学传播,并列入考核目标。
其次,做好科普人才的遴选。并非所有学科和科研工作者都适合做科普,医学、保健、养生、食品安全等学科的科普很受欢迎,但数学、工程等学科的科普比较困难;有些科研工作者比较外向、愿意分享和交流,但也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善于表达。因此,会做科研、写论文的是人才,善于科普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人才。建议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和人才遴选方面要公平对待科研和科普,为科普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前景。
最后,针对受众需求实现精准供应。科普并非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而是平等地分享知识与探索的乐趣。目前推出的科普作品大多属于广谱型、普适型,缺少明确的受众定位。因此,建议科普工作要明确受众对象和责任主体,“科学传播”重点面向全民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普及”重在将艰深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公众可理解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科学教育”重点面向青少年和中小学生传授科学方法。同时,建议根据公众的知识结构和受教育程度,根据内容深浅和年龄特点进行内容分级,分别提供给学龄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中学、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受众,并为中小学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提供课堂教案和授课素材。这就像做菜一样,虽然都来自菜市场相同的原材料,但厨师可以针对不同受众的口味做成川菜、粤菜、湘菜、东北菜等不同风味。即便是同一主题,也应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对科学传播内容和风格进行相应调整,这是提升科学传播效果的关键一环。
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不能变成可做可不做的“副业”。从社会效益分析,它决定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就某种程度而言,决定着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着中国未来;从科学发展规律而言,科普是科研事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只有公众理解科学,才能支持科技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希望能有更多科学家投身科普事业,把我们对科学普及的重视,由“口号”落实到“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