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赴壮美林海 悟坝上精神

    ——光明日报社2014年新入职人员赴塞罕坝培训

    作者:耿建扩 刘梦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03版)

        “塞罕坝,我们来了!”7月10日,本报2014年新入职人员来到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接受为期两天的入职拓展培训。

        10日晚,在光明日报社人事部主任邓海云的带领下,学员一行30余人乘坐大巴车来到坝上。星星遍布苍穹,塞罕坝娇美沉静。学员钟超为这里的美所征服,写下一首小诗:“天青草碧月如轮,山头斜晖照孤村。多情围场塞罕坝,代代造林绿满春。”

        参观学习在第二天正式开始。学员们先后来到二道河口防沙治沙示范区、千层版林场、滦河源头、塞罕坝展览馆以及尚海纪念林。被称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云的故乡,河的源头,鸟的天堂”的坝上,以壮阔秀丽的美景让学员们流连忘返。“不能想象,在52年前,第一代育林人面前只有一片寂寥的荒漠!”学员陈鹏说道。

        然而,塞罕坝最美的是人。在塞罕坝展览馆,最让学员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地窨子的仿真模型。地窨子是一种半地上半地下的穴式房屋,塞罕坝的年均气温是-1.5℃,极端最低气温-43.3℃,早年的塞罕坝人就在一个个十分简陋的地窨子中对抗厚重的积雪、凛冽的寒风。看着门上挂着的对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 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横批“乐在其中”,不少人发出感叹: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乐观啊!

        在尚海纪念林,学员们一同缅怀了塞罕坝的老功臣——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在20世纪60年代,面对最初的育林受挫,他没有气馁,毅然扎根坝上带领着大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攻克难关,终于在“马蹄坑”打出了塞罕坝林场机械造林的第一个漂亮仗。如今站在这里抬头瞭望,漫山的落叶松高大、笔直、苍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挺拔美丽。

        下午,塞罕坝森林公安局政委刘国权及两位科长赵亚民、李永东与大家深入交流。见刘国权皮肤黝黑,举止朴实,“一看就是有经历的人啊。”学员包晗悄悄说道。他们三人将塞罕坝几代人艰苦造林的动人事迹娓娓道来,并以自身体验讲述了塞罕坝近年来的可喜变化。

        整整一天的行程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学员唐梦潇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这一届新人在正式走上岗位之前在这里种下了塞罕坝情结,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不仅因为景美,更因为三代塞罕坝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美。也让我想起了入社时何东平总编辑对我们说的,虽然我们可能不需要面对过去那样艰苦的环境,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我们明白,作为一名新闻人,也只有走进基层,走到普通的百姓中间去观察、去倾听,才能真正发现更多鲜活的新闻线索,写出更多的动人故事。”(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刘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